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
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以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老大力的就业能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次啊正,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项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
(3)结合材料,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材料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这个阶段是汽车消费的高峰期。2010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双超1000万辆,继续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我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这将带动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相关行业进入调整发展的轨道。
材料二:1999年吉利第一辆汽车下线,吉利用10年的时间虚心学习,潜心研究,成就了中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借助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吉利汽车在整车、发动机及部分关键零部件领域都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2007年5月,吉利改变原来的低价竞争策略,提出战略转型,要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品质至上和服务优秀。2010年前10个月,吉利汽车累计完成销量31.5万辆,较2009年同期增长27.8%。吉利汽车已成为我国著名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生产、销售、出口企业。
(1)阅读材料一,结合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谈谈你对我国汽车行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的认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吉利汽车发展之路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材料一某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
材料二该市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品拥有量对比图
指标 |
单位 |
城市 |
农村 |
||||||
1985 年 |
1995 年 |
2001 年 |
2010 年 |
1985 年 |
1995 年 |
2001 年 |
2010 年 |
||
汽车 |
辆 |
7 |
16 |
24 |
26 |
2 |
6 |
9 |
12 |
电脑 |
台 |
23 |
48 |
86 |
96 |
2 |
13 |
21 |
37 |
洗衣机 |
台 |
24 |
52 |
96 |
108 |
3 |
14 |
51 |
63 |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0分)
材料一李嘉图认为,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在运行,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
材料二2011年4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李嘉图是如何看待市场自由与政府职能的?
(2)结合材料二请你谈谈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或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成长阶段的17世纪中叶,代表了英法等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科学成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请简要评述对古典经济学的认识。
材料一 李嘉图指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 李嘉图还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
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