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某县被确定为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区。试点前,该县A村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已陷入“农业比较效益低——种田缺乏积极性——土地粗放经营或抛荒——农业比较效益更低”的恶性循环。2005年开始,A村成为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样本村。经过几年推进,该村2621亩土地通过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后,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或股份收入,还可以到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上班,获得工资收入。以下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前后A村耕地利用及收益情况。2008年10月19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当前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方面,就是要推动土地向农业种植规模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发展有区域特色的规模农业,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增加粮食产量,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在流转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
耕 地 面 积 |
抛荒土 地 |
流 转 土 地 |
粮 食 单 产 |
每亩所获纯收益 |
村民年 纯收入 |
2004年(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前) |
2823亩 |
717亩 |
/ |
812斤/亩 |
216元 |
2113元/人 |
2008年(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后) |
2823亩 |
/ |
2621亩 |
1132斤/亩 |
952元 |
6927元/人 |
材料二 30年前,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决定。3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适时作出决定,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使“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中央要求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各地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材料三 地权改革牵涉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但部分试点地区在地权改革政策的探讨、研制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农民太多的话语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农民的联系。
(1)材料一反映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2)结合材料二,谈谈党的农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
2013年为改革开放35周年。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从三十多年前开始,中国的改革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最不可缺的是善于表达、积极参与的负责任的公民。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丈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丈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忌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丈化最强音。”
(1)结合材料,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2)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试为广大青少年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随着历史上大批华人向海外的迁徙以及中华传统文明的辐射,春节在世界上越来越走红。春节的“走红”,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稳健发展息息相关。春节所蕴涵的祥和、和谐之美,反映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渴望。
材料二:温家宝说:“一些政治家可以在谈判桌上争得面红耳赤,但他们并不一定了解彼此的历史,我决不做这样自以为是的政治家。只有了解和尊重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民的创造,才能奠定与这个国家友谊的基础。”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春节能够成为世界性节日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合格的政治家应怎样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013年1月5日,以“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为主题的2013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本届论坛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实现“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庄严使命。一百五十余名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精英和代表人物发言论道,分别围绕文化软实力与美丽中国、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创意战略与文化影响力等多个焦点议题深入展开,多维度展开对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双创”融合之道的探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请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增的大量城镇人口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力支持。为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步伐,近年来,河南省S县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县”、“幸福S县”,目前正在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
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谈谈S县“以文化驱动城镇转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