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
|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
读苏轼的诗:“竹外桃花三
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启示我们()[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
|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 | D.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
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表明()
| A.各国文化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
| B.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差异与矛盾,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
| C.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 D.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
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表明()
A.文化 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
|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 |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
2010年1月1日~17日,中国侨联主办的“五洲同春”文艺晚会在加拿大、美国的六场演出,场场成功、场场精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中国古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而制定的历法就叫阴历,即夏历,从夏朝就开始用,4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过的仍然是阴历年,不管是大陆,还是港、澳、台。这着重说明的是传统文化的:()
| A.相对稳定性 | B.民族性![]() |
C.与进俱进 | D.一成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