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对中华文化和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所获得的中国文化资料最有可能来自于
A. | 外国使节 | B. | 传教士 | C. | 阿拉伯人 | D. | 留学生 |
战国时期,有一项水利工程最初目的是“疲秦之计”,妄图利用这一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事与愿违,却大大有利于秦国的发展。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芍陂 | D.西门豹渠 |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材料作者认为()
A.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
B.从国情出发,中国不适于走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门道路 |
C.西方国家应该学习并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 |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模式应该相互借鉴 |
(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当美元贬值11.5%之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就又能同欧洲那些早已走上通货膨胀道路的国家竞争了。材料中罗斯福的这种做法()
A.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展 | B.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C.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 | D.缓和美国的国内矛盾 |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内容出现在()
A.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
C.斯大林领导经济建设时期 |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
下表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比较表,此表反映的实质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经济危机 |
美国7次 |
日本7次 |
德国7次 |
英国7次 |
第一次 |
1948~1949 |
1954 |
1952 |
1951~1952 |
第二次 |
1953~1954 |
1957~1958 |
1958 |
1957~1958 |
第三次 |
1957~1958 |
1962 |
1961 |
1961~1962 |
第四次 |
1960~1961 |
1965 |
1966~1967 |
1966 |
第五次 |
1969~1970 |
1970~1971 |
1971 |
1971~1972 |
第六次 |
1973~1975 |
1973~1975 |
1974~1975 |
1973~1975 |
第七次 |
1980~1982 |
1981 |
1980~1982 |
1979~1982 |
资料来源:刑涛,纪江红:《世界上下五千年(近现代卷)》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
A.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从美国开始
B.美国战后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C.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没有出现危机
D.经济危机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