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下题。
1.若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50°地区的夜长约为()
A. | 15小时~16小时20分 | B. | 17小时~19小时20分 |
C. | 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 | D. | 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 |
2.若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与之相符的是()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该河谷()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
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
下图中P、Q、M、N为世界四个不同区域的年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P地区大陆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A.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 B.向高纬度流的寒流 |
C.向北流的暖流 | D.向南流的暖流 |
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当地实际的是()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洗碱 |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
下左图、下右图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
B.在各海拔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
D.在各海拔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 | B.三江平原 |
C.塔里木盆地 | D.江南丘陵 |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秋景秋色差异甚大。下图中“三纵一横”四条线路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策划的寻访秋天的路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沿线路Ⅰ、Ⅱ、Ⅳ穿越甲区域时均能看到的景色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B.暖温带草原 |
C.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 D.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
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四季更替最鲜明,四季类型组合也特别丰富。4条线路中只经历了“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和“长夏无冬,秋去春来”两种四季类型的是()
A.Ⅰ线路 | B.Ⅱ线路 |
C.Ⅲ线路 | D.Ⅳ线路 |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 ”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 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读“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回答下列小题。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