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 A. |
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
B. |
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
C. |
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
D. |
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 |
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 A. |
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
B. |
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
C. |
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
D. |
水资源总量呈流动式下降 |
下图分别为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读图回答9~10题。
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
| B.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配合条件好 |
| C.松嫩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高且多雨,但是由于纬度位置高,所以热量条件不如长江三角洲 |
| D.松嫩平原的温暖季节长,所以造成农作物的生长期长 |
以下错误表达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比较的是
|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
|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
|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一年两熟或三熟,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于松嫩平原 |
|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 |
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① 产业结构的差异 ② 资源分布的差异 ③ 距海远近的差异④ 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
| A.① ④ | B.③ ④ | C.① ③ | D.② ④ |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内地 |
|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
|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 D.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
下列关于东部经济地带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热带区域全部在该地带
②我国沿海的开放城市全部在该地带
③该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④东部地带各省、市、区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
| A.① ② | B.③ ④ | C.① ③ | D.② ④ |
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完成4~5题。
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 B.温度 | C.地形 | D.光照 |
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 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
| 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
| 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
| D.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