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以“农村发展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某校高三(1)班学生展开综合探究活动,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情景1:第一组同学从网上查阅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表1:30年我国GDP和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项目
单位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GDP
亿元
3645
18668
99215
183217
249530
人均GDP

381
1644
7858
14053
18934

表2:3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年 份
1978
1989
1992
2002
2007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
62.3
50.2
54.7
40.0
41.6
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
55.1
53.9
53.9
40.4
36.7

注: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 分别概述表1、表2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说明表1、表2之间的经济联系。
情景2:第二组同学,了解了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突破个体农户经营的局限,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替了低效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一种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材料中我国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探索历程。
情景3:第三组同学了解到,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朱雪芹、康厚明、胡小燕三个农民工,代表着全国2.1亿农民工进入人民大会堂,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
情景4:第四组同学提出,学生要真切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应该主动去农村参加社会实践,这也是我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学分指标之一。
(4)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分析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材料二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的?
(3)联系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材料二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l)联系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2)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12.4%。
材料二多年来,我国国企改革一直围绕着“放权”和提高效率的主题展开,实质上始终在探索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的重大问题。在1998年之前,我国在国企改革中尝试了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措施。1998年开始,国企改革打响了真正的“攻坚战”,经历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针对国有大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特定问题专项改革两个阶段。尽管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当前国有企业仍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健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等病疾。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重点是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提出的两项重点任务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对国企改革的探索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探索国企改革的过程。

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文化中;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不断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 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的合作倡议,以促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亚欧大陆各国历史文化不同,未来发展需要发挥多样化优势,走多样化道路,人员沟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至关重要。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流的结晶,建设“一带一路”将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人际交往,发挥人文交流的潜力,进一步扩大各国民间友好的基础。所以,“一带一路”也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之路。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联系材料,说明“一带一路”也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之路的合理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