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 B.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
| C.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D.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
(改编)2014年“双十一”淘宝商城购物狂欢节已突破570亿。早在2011年淘宝购物就突破40亿大关,2012年达到191亿,2013年翻倍达到350亿。网上购物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对于网上购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电子货币将取代纸币,使货币职能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
| B.突破传统商务的障碍,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资源配置 |
| C.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
| D.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节约社会劳动 |
2014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刊登过一组百年来中国人表情的老照片:清末的麻木和沮丧,民国的希冀和迷茫,新中国的亢奋和激昂,改革时代的自信和飞扬……哲人说:“世间一切,尽在脸上。”透过国人表情这个独特的时代记录仪,我们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更为真切。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④社会意识的性质是由给社会的上层建筑决定的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高考将近,某校高三班主任给学生们制作了“励志格言”(下图)。下列名句与这一“励志格言”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有()
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③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改编】“自古逢秋悲寂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新出台的《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各类学校要将国歌歌词和曲谱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幼儿园要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此规定有利于()
①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④发挥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