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理当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社会。所以,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最根本是看其
A.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 B.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 |
C.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 | D.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 |
曾经有一年“狗患”盛行,据记载,全国共报告“狂犬病”病理393例。对于养狗,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养狗者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不养狗者认为狗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卫生防疫部门认为狗咬伤人的后果很严重,而律师则认为养狗不完全是个人行为。材料表明
A.思维方法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
B.世界观、人生观不同,产生的认识不同 |
C.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立场、知识构成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
当前,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迈向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酒驾等。从唯物史观看,“汽车道德”的出现体现了( )
A.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B.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
C.社会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沿袭多年的GDP硬性目标“隐居”了。有关人士指出,这不是说我们不再关心GDP增长的“快”,而是在当前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强调经济发展的“好”,避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快”。这说明( )
①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②变化就是发展
③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人数”问题,而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人口思想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 )
A.客观性 | B.规律性 | C.反复性 | D.无限性 |
“五年计划”(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十二五规划》,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规划》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