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了确保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正常开展,营造打击小偷,就象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我省某市的大街小巷张贴了许多“抓到小偷,奖赏一千元”的标语,政府鼓励市民同盗窃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种有偿抓小偷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
对上述争议你持怎样的看法?请依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的主题是“构建负责任伙伴关系,促进可持续增长与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010—2012年中欧双边贸易情况

注: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欧贸易“双反”战、2012年中欧光伏贸易战,贸易摩擦不断。
表1:2013年中欧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总额
同比增长
总投资占比
主要涉及领域
欧盟对华
直接投资
65.2
21.9%
20%
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农业食品、环保产品、IT电子和金融服务等
中国对欧盟
直接投资
36.2
6.2%
1.4%
通信设备和服务、工业机械、设备等

注: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的目标。
材料二:古丝绸之路是链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材料三:我国提出的建设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旨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一带一路”不仅仅是陆海贸易通道,和人流、物流一起东奔西走的,更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文化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请你简要说明促进“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的文化意义?并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阐明我们国家对待中欧文化交流交融应持有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说明我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蕴含的哲学依据。

材料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2014年5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今明两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需逐年下降3.9%以上。
材料三: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我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依靠全民参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时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企业提出哪些要求?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省上述要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013年10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比以往都更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都更需要密切合作促进各自发展,都更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彼此的关系,都更需要像一家人一样齐心协力,共建未来。显然,这样“四个都更需要”同样是中国与东盟10国所需要的。中国与东盟有能力打造合作的“黄金十年”,就有能力创造合作的“钻石十年”!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四个都更需要”体现的方法论意义。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一年前,瓜果飘香之际,习近平主席走进中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椰树芃芃的东南亚,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再次受到了大力响应。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从北向南,由路到海,9天时间昼夜兼程。“一带一路”,应者云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广西临海某市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精心策划,采取多种办法促进发展。该市政府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充分利用明显的区位优势发挥该市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平台服务作用;组织媒体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目标任务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争取品牌效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目标任务、基本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及本市发展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和谋划;重点抓好以港口为重点的基本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建设。
请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市政府的上述做法的必要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