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据此回答1-3题。
1.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A. 33‰ B. 43‰ C. 27‰ D. 15‰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A. 1964—1965年间 B. 1959—1960年间
C. 1955—1957年间 D. 1949—1950年间
3.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A. 人口总量稳定 B. 人口老龄化加速
C.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在17‰左右 D.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以下两幅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
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 B.三江平原 |
C.塔里木盆地 | D.青藏高原 |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 B.凸岸 | C.凹岸 | D.入海口 |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 B.冰斗 |
C.风蚀蘑菇 | D.花岗岩风化球 |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该河谷( )
A.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
B.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
C.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
本次洪水( )
A.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
C.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黄河流域 | B.塔里木河流域 |
C.怒江流域 | D.黑龙江流域 |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田 | B.植树造林 |
C.覆膜种植农作物 | D.修建梯田 |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 B.地形 | C.耕地 | D.聚落 |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 B.沙漠分布 |
C.河流分布 | D.绿洲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