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杜荀鹤(唐)。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 )
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
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
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快速成长 |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被人们戏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任何旧的哲学相比( )
①它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③它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旧的哲学不认同
④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
①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②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③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④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中国先秦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荀子的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 | B.主观主义 | C.唯物主义 | D.唯心主义 |
“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下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 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概括了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回顾20世纪,物理学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是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为生物、医疗、地学、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探测手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化学、材料、能源、信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 )
A.各门具体科学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
B.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C.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
D.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研究对象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