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完成以下两小题。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测出间距开始时讲模板置于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处的时间。
①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表示为=;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
②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与弹簧秤示数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
③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
A. |
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B. |
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
C. |
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
D. |
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
(2)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试验中,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所示。闭合电键后,发现电路有故障(已知电源、电表和导线均完好,电源电动势为E):
①若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则发生故障的是(填"待测金属丝""滑动变阻器"或"电键")。
②若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为零,该同学利用多用电表检查故障。先将选择开关旋至档(填"欧姆×100""直流电压10"或者"直流电流2.5"),再将(填"红"或"黑")表笔固定在接线柱,把另一支表笔依次接接线柱。若只有滑动变阻器断路,则多用电表的示数依次是、、。
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簧的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下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如图所示。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分别挂1个、2个、……7个50g的钩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 L2、……L7。
测量记录表:
代表符号 |
L0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L7 |
刻度数值/cm |
1.70 |
3.40 |
5.12 |
8.52 |
10.21 |
11.92 |
13.60 |
(1)实验中,L3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上图将这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
(2)画出弹簧弹力F与其伸长量x间关系的F — x图像
(3)弹簧的劲度系数k =___________N/m(g取10m/s2)
质量为2㎏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从t = 0时刻开始对物体施加水平力F1和竖直向下的力F2的作用。已知F1=" 6" t (N)、F2 = 4 t (N),水平面对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压力的0.5倍,那么,t =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t =______s时,物体开始运动。(取g =10m/s2)
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
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
=50g、
=150g,则(g取1Om/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
A.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 |
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壹流电源上; |
C.先释放![]() |
D.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 |
E.根据测量的结果,分别计算系统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
其中操作不当的步骤是:▲(填选项对应的字母).
(2)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 ▲;
(3)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4)若某同学作出图像如图,写出计算当地重力加速度
的表达式▲,并计算出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
= ▲m/
。
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t(s)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速度(m/s) |
0.12 |
0.19 |
0.23 |
0.26 |
0.28. |
0.29 |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
图像。
(3)请根据-
图象说明阻力的变化规律,并简要阐述理由。
图甲中游标卡尺测长度时,可以准确到▲mm,读数为 ▲mm;图乙中螺旋测微器读数为▲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