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 ,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 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 "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 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 "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 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 魏晋隋唐是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 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 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 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 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月兰
季羡林
⑴一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⑵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⑶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⑷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⑸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⑹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于虎子和咪咪也各自遵循猫的规律,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高 考 资 源 网
⑺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在校园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⑻这一切都告诉我,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兰开花的时候,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一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⑽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婉如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加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⑿到了今天,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⒁我年届耄耋,前面的路有限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是我成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成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一日
(有删改)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文中两次描绘了二月兰“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第5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两个亲人和两只猫,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在过去,读书人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很多读者仅仅停留于对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这一故事情节的简单了解,其实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选自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应该怎样进行阅读。

请简析“刷屏式快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两者的主要区别。

现代文阅读(一)
水边葫芦丝
茹石
人没走出树丛,影子已在涉水探寻。葫芦丝宛若清纯的泉水,风在泉水里浸过:彩云之南,泉声渐远,蝴蝶悄然栖息;继之而起溶溶月色,斑斑竹影,恍忽、悠然,如梦如幻……  
‚原以为这清丽悠扬的乐曲声,是从哪家小摊点、游乐场或者游船码头的音箱里流出来的,可当我走过一段鸭形小船空自漂荡的湖岸,转过一棵顾影自怜的垂柳,闪入眼帘的一幕让我的心为之颤动——我看到了葫芦丝的吹奏者!
ƒ在丝质的阳光下,吹奏者端举葫芦丝、面朝清波、孑立水滨的侧影,呈现眼前。浅香槟色的风衣以及从肩头到下摆骨感而流畅的线条,无言地渲染着晚秋的格调。尽管相距有十几米远,直觉得竹簧上方的手指随心弦一起款款而动。伴着音乐的旋律,阳光在葫芦的凸点上熠熠闪映,一角蓝丝巾在胸前隐隐飘逸。
④我在游历过的城市园林里,见到过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弹吉他的、拉手风琴的,多数是搭伙或者携着伴的。最常遇见的是歌者,三五老者闲聚娱乐,吸引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加入,阵容越来越大,音域越来越广,仿佛连周边的一草一木都加入了合唱。我定义他们为“大地歌者”。从情不自禁的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属于草根的这份自在和幸福。至于吹奏葫芦丝的――像这样独立秋湖,把湖水和湖心岛、木石亭阁当作听众的吹奏者,我头一次看到。
⑤揣着三分好奇七分敬畏,放轻脚步绕到吹奏者的身后,在两棵枫树之间的条椅上坐下,抬眼打量这位有些另类的女子。吹奏者脑后绾一发髻,一支玫瑰红的水晶簪子像蝴蝶落在发髻之上。从笼着暗影的半侧脸颊上,看不出吹奏者的年龄,看不出眼前的女人是练习者、自娱者、娱他者,还是悒郁癫狂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充满忧怨的时光沉积已从丝竹上抖落,葫芦丝明亮的音色与“天涯沦落”相隔千年万里。
⑥吹奏者的肩臂随音乐一同落下。在她向后转身的一刹那,我把脸偏向西边。太阳即将滑下不远处的楼顶,光色迷离,却又不容注目;形影单薄的像儿时冬天的回忆。儿时记忆里,有一支春天的树笛,有一叶能发音的马莲,珍爱过一把绿色孔芯的口琴,弄丢过一支吹不响的竹笛。可是,所有我的那些“乐器”,在我的唇边都吹不成个调调。参加工作后,即便有过很多机会,我没有触碰过任何一件可以郑重叫做乐器的丝弦或者键盘。乐器原始的神秘感完整地保存在我心房里,让我敬而远之。
⑦从眼角的余光里,我看到吹奏者弯腰从身后的行李包里换了一支葫芦丝,然后又在右侧的黑匣子边停顿了片刻。那个黑匣子是一个多功能的音响,伴奏的琴音和扩充了能量的葫芦丝独奏从低处流出,如同光和影一样在广大的空间里契合得那么和谐。我听出来,从她胸臆中奏响的是《梁祝》。我从条椅上站起来,虽然不是《二泉映月》,但《梁祝》在我心里同样是一支“只能站着听”的乐曲!高 考 资 源 网
⑧相比小提琴的柔丽华美,葫芦丝的甘纯圆润更适宜演奏这首华夏民族的经典乐曲。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曲属于自己的《梁祝》,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没有什么能比音乐的诠释更为妥帖。葫芦丝拨动你的心弦,牵引你的思绪,沿着斑斓的琴丝、曼妙的旋律,走进她诗意的境界,在音乐的蓝天白云,任由你舒展羽翼,放飞想象的翅膀……
⑨西沉的太阳仿佛也为葫芦丝陶醉了,它将迷醉的光芒映红了一带湖面,宛然一片火树倒影秋水中。艳艳波光仿佛葫芦丝的余韵在水上弥漫荡漾,若有喁喁心语,若有嘤嘤低泣,若有嘁嘁梦呓。
 (选自《华夏散文》2014年第4期,有删改)
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简要说出第⑤自然段“抬眼打量这位有些另类的女子”一句中“有些另类”的含义。

简析最后一段文字的表达特色及艺术效果。

《二泉映月》、《梁祝》在作者心里都是“只能站着听”的乐曲。试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旅店之夜 西格弗里德.伦茨
夜班门房带点歉意地耸了耸肩 :“这么晚 , 您在任何地方都租不到单人房的。”
“好吧 ,”施瓦姆说 ,“我租下这个床位。只是那个我要与他在一个房间里过一夜的人 , 已经在房间里了吗?”
“是的 , 他已经睡了。 ”施瓦姆关上门 , 用手摸索电灯开关。突然 , 一个低沉有力的 声音开始说话 :住手 , 请您别开灯。如果您保持房间黑暗 , 那是帮我大忙了。”
“您在等我 ?”施瓦姆惊恐地问 , 然而他没有得到答复。
陌生人又说 :“您不要被我那副拐杖绊了 , 小心点 , 别摔倒在我的箱子上 , 箱子大约在房间中央。您沿着墙走三步 , 然后转身向左 ,再走三步 , 就能摸到床 了。”
施瓦姆昕从指挥 , 到了他的床铺前 , 脱了衣 , 钻进被窝。
“顺便说一下 ,我姓施瓦姆。”
“您到这里来参加会议 ?”“不 , 您呢 ?”
“不是。”
“因公出差 ?”
“不 , 不能这么说。”
“或许我乘车进城有非常特别的原因 , 每个人都有特别原因的。”施瓦姆说。一列火车正在 附近的车站里调轨 , 地面震动着 , 睡着人的床颤抖起来。
“您想在城里自杀 ?”
“不 ,”施瓦姆说 ,“难道我看上去像自杀的样子吗 ?”
“我不知道您外表如何 ,”陌生人说 ,“天黑了。”
施瓦姆解释道 :“我有一个儿子 , 先生 , 一个小淘气 , 是为了他我才乘车来这里的。 ”
“他住在医院里 ?”
“他身体健康 , 但他极其多愁 , 要是一个阴影落在他的身上 , 他就会做出反应。 ”
“那么他住医院了 ?”
“不 !”施瓦姆叫道,“我已经说过 , 他各方面都健康。但是这个小家伙一副脆弱心肠 , 所以他受到了威胁。”
“为什么他不自杀 ?"
“真是的 ! 您为什么提这种事 ? 不 , 我的孩子是由于以下原因受害的:他总是一个人上学 , 每天早上他一定在一个道口栏杆那儿等候 , 直到火车开过来。接着他站在那里 , 挥手 , 使劲地挥手 , 然后绝望……”
“然后他上学。他回到家 , 就变得心烦意乱 , 不能做家庭作业 , 不想玩 , 不讲话。如今这种状况已有几个月了 , 整天这样。”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做呢 ?”
“您瞧 ,”施瓦姆说 ,“奇怪的是 , 孩子挥手 , 旅客中从来没有人向他挥挥手。他把这件事深深地记在心里 , 以致我和我的妻子极为担心。当然我们不能强迫旅客们这样做 , 不过…… ”
“您想通过乘早车向小家伙挥手来消除您孩子的伤感 ?”
“对。” 施瓦姆说。
“小孩子与我们毫不相干,”陌生人说 ,“我甚至恨他们 , 由于他们的缘故 , 我失去了我妻
子 , 她死于第一次分娩。 "
“这使我感到难过。 ”
“您到库尔茨马赫去是不是 ?”
“是的。 ”
“坦率一点说 , 您不为欺骗您的儿子感到害臊 ?”
施瓦姆不由怒从心起 , 回答道 :“您敢冒昧地说这种话 ! 您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
他躺着思考了一阵 , 后来睡着了。
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 , 他断定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了。他望了望钟 , 吓了一跳 :
离上午开的那班火车只剩5分钟 了 , 在他赶到火车站时 , 检票口已经关上。
当天下午——他不能在城里逗留一夜——他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
孩子给他开了门,兴高采烈地朝他扑了过去。用拳头敲打他的大腿,喊道:“一个人挥了手!一个人长时间的挥了手!”
“用一跟拐棍?”施瓦姆问。
“对,用一跟棍子。他把手帕绑在棍子上,从窗户里伸出来,长时间地举着它,直到我看不见它。”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24期P36
文中陌生人说“您不要被我那副拐杖绊了”,对这句话怎样理解?(2分)
答:  
下列语句分别表现了陌生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1)住手,请您别开灯。如果您保持房间黑暗,那是帮我大忙了。
答: 
(2)为什么他不自杀?
答:
“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断定只有他一个人在房间里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

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在晚清那个思想太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 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B.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能够看清大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