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不属于假说内容 |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
科学家发现了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的nuc-1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所以nuc-1基因又被称为细胞“死亡基因”。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靶细胞在效应T细胞的作用下死亡可能与nuc-1基因被激活有关 |
B.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中的nuc-1基因也在表达 |
C.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 |
D.癌变细胞中nuc-1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受阻 |
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条和2条,则该细胞至少是处于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 )
A.第一次 | B.第二次 | C.第三次 | D.第四次 |
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下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 E和e ,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
①DdEeFf
②DDEEFf 、ddeeFf
③DEF、DEf、deF、def
④DdEeFF、DdEeff
A.③ | B.①②③ | C.② | D.①④ |
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
B.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
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
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根据如图所示判断在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依次是( )
A.12个b |
B.6个a,6个b |
C.6个b,6个c |
D.b+c=12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