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之后,人们又去探究DNA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当时推测可能有如图1所示的三种方式。1958年,Meslson和Stahl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追踪由15N标记的DNA亲本链的去向,实验过程是: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DNA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子代I和子代Ⅱ)后离心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果。请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预期实验结果和相应结论:
预期a:如果与对照相比,子代I能分辨出1轻1重两条带,则说明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预期b:如果子代I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则可以排除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预期c:如果子代I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再继续做子代Ⅱ的DNA密度鉴定,①若子代Ⅱ可以分出50%中等密度带,则可以排除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       的可能。②若子代Ⅱ不能分出中、轻两条密度带,则可以排除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         的可能。
(2)他们观测的实验数据如下:梯度离心DNA浮力密度(g/ml)表

分析实验数量结果可知:结果与预期中的                 相吻合。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细胞的无丝分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3分)从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器官内提取出一些细胞,图甲为其中某细胞的分裂图像(B、b基因未标出),图乙表示有关细胞进行I、Ⅱ两种方式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①~⑦表示不同区段)。请回答:

(1)图甲所示细胞中含有条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图乙中的区段。
(2)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一定为1:2的是图乙中的区段,I过程表示的细胞分裂方式为,由⑤→⑥染色体组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3)图甲中同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了A和a两个不同的基因,通过分析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种类,可以确定其原因:若该细胞分裂最终形成4种基因型的子细胞,那么其原因是发生了。该现象发生的时期对应图乙的区段;若该细胞分裂最终形成种基因型的子细胞,那么其原因是发生了

果蝇的体色中的黄与黑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眼色中的红色与白色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在体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发育。让体色、眼色相同的多对果蝇交配,其中雌果蝇的基因型相同,雄果蝇的基因型相同,所得子一代类型及在子一代总数的比例如下表。


黄毛红眼
黄毛白眼
黑毛红眼
黑毛白眼
雌蝇
4/12
0
2/12
0
雄蝇
2/12
2/12
1/12
1/12

请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1)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眼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纯合致死基因型为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子一代中黑毛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
(3)若不考虑体色性状的遗传,让子一代中全部的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雌果蝇产生的卵子的基因型有种,其理论上的比例是
(4)果蝇体毛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有关控制基因位于细胞核的DNA分子上。在基因表达时,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按照原则,进行碱基配对,并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成与该片段DNA相对应的RNA分子。
(5)选取子一代中黑色红眼的纯合雌果蝇与黄色白眼的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请预期实验结果,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药物P,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但不知道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是否有副作用。为验证其疗效并探究其副作用,请你利用以下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记录表,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已知起始数量的肝癌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动物细胞培养液、用生理盐水配置的药物P、生理盐水、培养瓶、CO2培养箱等。(要求与说明: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且条件适宜,肝癌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具体计数方法不作要求。)
Ⅰ.实验步骤:①取四个动物细胞培养瓶,分别标号为A、B、C、D,
②每组取样观察、计数并记录各组细胞数目。

④将上述细胞培养瓶放在CO2培养箱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Ⅱ.实验结果:①请设计一张本实验数据记录表。
②请预测结果:若药物P只对肝癌细胞有效,则结果为;若药物P对造血干细胞也有作用,则结果为

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
强度
叶色
平均叶面积(cm2
气孔密度(个·mm-2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浅绿
13.6(100%)
826(100%)
4.33(100%)

绿
20.3(149%)
768(93%)
4.17(96%)

深绿
28.4(209%)
752(91%)
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考)
(1)CO2的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还原的过程中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2)在弱光下,柑橘通过方式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3)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
(4)将某植物试管苗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单株鲜重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如图。

据图分析,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是。单株鲜重在蔗糖浓度较高时会减小,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据图判断,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
(5)据图推测,若要在诱导试管苗生根的过程中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应(降低,增加)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便提高试管苗的自养能力。

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发现,在适宜成分溶液中,线粒体含F0—F1内膜小泡能完成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实现的氧化,生成,并能合成大量ATP。
(2)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见图2),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条件下,含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说明F0—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

(3)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2分)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丙酮酸 c.葡萄糖 d.ATP e.核苷酸 f.氨基酸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