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 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得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淌。航标灯没有熄,老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不及待的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的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注视着航灯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塑造了老兵和新兵两个典型形象,歌颂老兵舍已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批评新兵缺少生活的情趣。 |
B.小说中的老兵和新兵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兵任劳任怨,热爱生活;新兵则害怕困难,缺少责任感。 |
C.这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精到的神态描写往往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并将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结尾对老兵的“注视”的神态描写就很有意蕴。 |
D.这篇小说用“老兵”“新兵”这种代表一类人的名称来称呼人物使小说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祖国的边防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哨兵,他们一辈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
E.编辑兰兰竟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名字和人之间强烈的反差为小说增添了一份也人意料的喜剧之息。结合具体事迹,简析第一个老兵的形象。
阅读全文,分条简述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
小说第二部分几乎是第一部分的翻版,这样构思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短文,完成23-24题。
思想的天鹅
◆林清玄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体形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取其味时,不损香色。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停在一些我们考察的花丛中,甚至让我觉得,那蝴蝶停下来时,有如一株花。
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只是,思想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从不知的北方到来,那可能就是被称为“灵感”的东西。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鹞飞戾天,鱼跃深渊”的鹞或是鱼。上至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无不欢欣悦豫,德教明察。鹞鸟的眼睛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了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
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而不能主宰;鹞则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如果给思想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学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在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既善于飞翔,也善于游泳;它性情温和而仪态优雅;它善知和群,能互相守望;它颜色分明,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过分执著……天鹅有许多的品质,它的耐力、毅力和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
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之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引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
据说,驯养天鹅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把天鹅的一边翅膀修剪,使它失去平衡不能飞,它就会安住于湖边。另一种方法是,把天鹅养在一个较小的池塘里。由于天鹅起飞,必须先在水中滑翔一段路途,才能凌空而去,若池塘太小,它滑翔的路程太短就不能起飞了。
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作为天鹅的家乡,让它保持平衡的双翼,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不管它飞到万里之外,在它的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的时空,在千百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在我的心灵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心里充满对生命的探索的无限热忱。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节选自《读者》,2008年第8期)
23.作者说有时思想像是一只蝴蝶,“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这是什么意思呢?
24.作者开始时把思想比作什么?总觉得还是不太恰当后,又比作什么?这种写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呢?请简要回答。
阅读短文,完成21-22题
最后的最后
◆莫小米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
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的最后,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
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而此时在他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
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他身体的所有管子,输氧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母亲每天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CC。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相反,脱水和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产生出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种异常的欣快感。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作品中描述的那样……
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了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寡言的人,在最后的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一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所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了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而我的朋友在这点上就做得正确多了,她在母亲呼吸衰竭几近窒息、医生征询是否切开气管时,作为长女,她做了否定的选择。尽管她签字的手在颤抖,尽管她事后不断问自己,有没有做错。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同时也减轻家属的医疗经济负担。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做出定论,护士过来做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
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最后的最后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地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漫长。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最后,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21期)
21.本文倒数第6段写“我”的朋友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22.本文是叙事散文。对于它所抒发的“情”,最突出的,有人认为是遗憾懊悔,有人认为是对父母真挚的爱。你的观点呢?请选择一种你认同的看法,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短文,完成18-20题
散 步
我喜欢散步。
据说,一些名人如甘地、卢梭、托尔斯泰等也都是喜欢散步的。但是他们与我无关。我喜欢散步,决不是出于对他们的摹仿。散步完全是个人的事情。
推想起来,对空间的渴望,恐怕是最原初的动机。无论是会议大厅那貌似天空的拱圆形屋顶,还是工作室的欲坠非坠的天花板,都在时间中构成了一种潜隐的威胁,何况卫士般永远肃立的墙壁呢。
走出户外以后,世界也不是没有规范的。但是,在楼群,灯柱,梯级,斑马线,众多的缠绕中间,毕竟存在着无限多可选择的道路。回避即选择。身外许许多多事物,本可以不同自己发生任何的关联。譬如,偶一抬头便赫然看见太阳,设想低首而行,世上的光华灿烂又于我何干呢?所以,哲学家使用了“在场”一词。我即是我,既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我行故我在。
散步时,我不带同伴,只带影子。集体行动是反散步的。说到舞蹈,我就不喜欢双人舞和多人轮舞。无条件地接受他人的约束,响应一种近于严密的节律,这种形式的艺术,纯粹是古代贵族王公及其豢养的优伶的遗传。我喜欢独舞。至于散步,则自如多了,简直没有节奏。或疾或徐,步调全没有法则。倘使路旁多出一位褴褛的瞽者,或是一株待活的蔷薇,都可以随时停下来。
行行重行行。没有行囊,没有远方的呼唤和近身的催促,无须尝旅人的苦辛。只要想散步,披一件夏威夷衬衫就足够了。风起时,再加一件大衣,随手把衣领竖起来也不失为一种风度。其实,于散步的人来说,根本不管什么风度不风度。这时,需要的
只是鞋子,或穿或趿,尽凭一时的兴会。赤足也未尝不好,就怕少了草地罢了。总之,鞋与不鞋,全为了取悦自己。
按照传统的关于阴阳的说法,散步主阴;以它的柔静,实在不宜称做运动的。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很可以为散步写意。书本上有所谓自由,大约指的就是这样一种随意性罢?散步是没有目的的。没有目的,自然没有探寻。无须寻找的道路叫什么道路呢?其实,散步只是走,并非走路。散步不是为了通往哪一道门。门是另一种存在。
自由无所思。即便有所思,也当自行消失于一片散漫优游之中了。罗丹的思想者,以拳头支持沉重的颅脑,因为紧张,致使全身的肌肉绷到发直。状态有如此不同。柏格森说:“像思想家那样行动,像行动家那样思想。”思想是需要状态的。状态决定一切。一天,我照例作着散步,突然发现双手空空荡荡,仿佛从来没有过的空空荡荡,这才觉得:我应当握着一点什么!
然而接着想,果真有那么一种用具握在手中,还能叫做散步吗?
18.在作者看来,所谓的散步既是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
19.纵观全文,作者喜欢散步的两个理由是:① ___________;②_________ 。
20.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阅读短文,完成1-5题
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
◆舒 婷
不经意从一部日本畅销小说里读到:“所谓风流,就是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仿佛此时才觉得聚蚊如雷的市声,汹汹扰扰难以忍受,随即起来关窗。
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被一支动听的民歌传颂着。老师带孩子们来到河边写生,孩子们问:“老师,河在哪里?”老师流了眼泪。小时候他就在这河边摸鱼扑水练狗爬式,母亲挽着裤管淘米捣衣,河风送着整整一列船队。现在他的学生们看到的仅是一道小泥沟,连芦苇都渴死了。
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浇地发电。上级领导来了,才开闸放松辔头,暂现片刻龙腾虎跃的真身。如此观瀑布,跟看马戏团表演差不多。尤其当你听说,放两个钟头的水,将损失五千块钱,你便觉得那白花花流的都是银子,因而很是心疼。
游湖和观瀑毕竟不是日常生活,赞叹罢了。人都回到钢筋水泥的城市迷宫里。浩渺的水,洛妃的水,大禹的水,“细雨轻烟”的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水,水的神话,水的霓裳彩衣,水的冰清玉洁,都被人类一一解构。水的分子式是H2O,水源来自四通八达的管道,带着铁锈和漂白粉味儿。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水的乱世家族被温温吞吞封存在塑料瓶子里,随人们去旅行。谁敢“拨开青苔喝山泉”呢?哪怕随身带着黄连素片儿。
玫瑰、茉莉、紫罗兰,需要什么香味均可招之即来,因为香精的品种越来越齐全。炎热的南方,人们买门票租棉大衣,参观室内冰雕,用人造雪堆雪人,孩子们以为,南极就是建在公园里的一座冰库。商人懒得精心复制露珠,因为它在工业社会里无从依附。甚至诗人也不再露水蘸笔,生怕读者说他文艺腔,好酸。
什么都可以仿造,就连生命都可原版克隆。但露水的寂静之味,却是无法模拟无法拼凑的。露珠的凝然和滴落,是日月精华。在荷之上,在芝草之间,寂静悠远,其幽秘其清凉其浓淡深浅,都不是眼睛可以企及,耳朵可以捕捉,嘴唇可以品尝的。
我们可以放弃宫槐、板桥和马蹄声,但损失不起朝露与夜霜、梦想的绿地和传说中的原始森林。在肉体囚囿、灵魂日见干枯的今天,我们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以赎罪的愧疚心情。
1.文章第三段说“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精简机构”是指
“瀑布都有了管教”,“有了管教”是指 。
2.文章最后说:“我们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以赎罪的愧疚心情。”
(1)作者为什么怀念露珠的寂静之味?
(2)作者为什么会有“赎罪”、“愧疚”这样的心情?
3.文章写河流、湖泊、瀑布等内容与写露珠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
4.文中写“钢筋水泥的城市迷宫”、“水的乱世家族”、“生命都可以原版克隆”等语句都包含贬意,表达了作者对 的反感。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本文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本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石头记
蒋勋
我有一块石头,看起来斑剥鬼奇;不但满是苍辣虬老的皴皱,而且还有多处被蚀镂成空洞,姿态奇磔。
我常常拿在灯下,细看它的纹理。小小一块顽石,线条的流走牵连却如惊涛骇浪,仿佛依稀可以听见水声回旋,拍岸而起,浪花在空中迸散……是被风浪狂涛爱过,爱到遍体鳞伤的一块石头啊!
这块石头,是多年前去龙坑旅行带回来的。
龙坑在台湾最南端,比鹅銮鼻还南。如果在地图上找,应该是鹅銮鼻下方、突出于海洋中的一块地岬了。
从鹅銮鼻到龙坑没有车去,必须步行穿过一片砺石堆和琼麻林间踩出的小路。琼麻如剑戟一样的叶片森森直立着。这种野悍的风景,正是恒春半岛的特色。但是,到了龙坑,连恒春的沃腴也没有了。一片布置于大海狂浪中粗砺尖峭的岸石地块,因为土壤长年被海风吹蚀,只剩了岸石隙缝中存留着一点点土。一种叫做银芙蓉的植物,耐旱、耐风、耐海水的咸腥与狂暴,便在隙缝中生了根,虬结盘屈地生长蔓延开来了,那是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植物,几乎没有什么叶子,看来似乎已成枯枝的虬劲枝干,贴着地面,顽强固执地生长着。
古人欣赏奇磔虬劲的奇木奇石,大概是因为那奇磔虬劲中隐藏透露着生命奋斗的痕迹吧!当那挣扎求活的伤痛过去,那挣扎求活的姿态却成了使人歌赞的对象。后人把玩、浏览、细细抚爱,那使人歌赞的纹痕之美,何人还记得来自于心痛如绞的伤痛呢?
龙坑的岸石也因为长年遭海浪冲蚀击打,形成了奇岸。大部分尖锐丑怪;挣扎求活中,好像还有生命最后的霸悍。有的褴褛斑剥,被蚀空成许多如蜂巢般的空洞,海浪在其中钻窜,发出咻咻如哨般的声响。
澎轰的大浪永不歇止。浪沫在晴空中飞扬散去。后退的浪潮,在岩石隙间迅急推涌、回旋。但是,它还要再来,它还要倾全力奔赴这千万年来便与它结了不解之缘的粗砺岩石啊!
爱者和被爱者,都有一种庄严。海的咆哮、暴怒,不息止的纠缠之爱;岩石的沉默、固执、永不屈服、永不退让。那样缱绻缠绵,真是要惊动天地啊!它们依傍、亲昵、回环;它们用近于愤怒、毁灭的爱相拥抱。生命这样挥霍耗损,泪潺潺流尽,所剩的也便只是一块斑剥褴褛、却还犹自傲然兀立着的生命的骸骨吧!
我细细查看,我的石头。不但有蚀成空洞、溃裂的痕迹,也竟然有水纹回旋的印记。这样柔软的水的抚爱回旋,竟也在坚硬如铁的岩石上留下了印记。那纹痕妩媚婉转,不使人觉得是伤痕;是千万年来这不可解的爱恨留下的伤痛的印记啊!
原来《红楼梦》要叫做《石头记》,一切人世的繁华幻灭,从头说起,不过是洪荒中一颗饱历沧桑的顽石罢。
满地都是石头,遭人践踏,踢玩。我的桌上供着从龙坑带回的一块。有时看一看,可以看到丑怪苦涩的苍皱中有仿佛泪痕的细致婉转。我也便可以笑一笑,对人世的繁华爱恨,都有了敬重。
17.作者以《石头记》为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又名《石头记》的《红楼梦》,结尾部分又提到《红楼梦》叫做《石头记》,这样写有何寓意?
18.文章记的是"石头"的沧桑经历,为什么第5自然段又插入"银芙蓉"一个镜头描写?
19.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0分)
(1)那使人歌赞的纹痕之美,何人还记得来自于心痛如绞的伤痛呢?
(2)爱者和被爱者,都有一种庄严。
(3)那纹痕妩媚婉转,不使人觉得是伤痕。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小品,状物抒情,肯定并歌赞了经历过痛苦磨难而留下伤痕的顽石,以浪漫的情怀对待一切人世可眷恋的美好事物。 |
B.文章开头说"我"有一块斑剥鬼奇、满是皴皱的石头,结尾又写到满地都是遭人践踏、踢玩的石头,可见作者是在为石头上的累累伤痕而感伤。 |
C.文章浓墨重彩描绘海浪永不停歇的拍击岩石,岩石承受痛苦的过程,使那小小的石头蕴含丰富:只有历经沧桑的事物,才能有动人心魄的美。 |
D.第9自然段中"生命这样挥霍耗损,泪潺潺流尽",这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能挥霍无度,否则,"泪潺潺流尽",剩下的便是"生命的残骸"。 |
E.作者敏感多情,文笔明媚、灵秀、清丽,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手法,把一块顽石写得灵气生动,使生活的艺术、思想的内涵完美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