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不破不立”下面关于“破”和“立”的关系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破是立的前提,立是破的目的 | B.破就是立,立也就是破 |
C.破和立是对立统一的 | D.破体现革命的批判精神,立体现创新意识 |
某居民家庭2009年总支出情况如下(单位:元)
食品 |
衣服 |
教育、医疗 |
水、电、煤 |
通讯、交通、娱乐 |
购买股票、债券 |
20000 |
20000 |
25000 |
5000 |
10000 |
20000 |
该居民家庭2008年的恩格尔系数应该为()
A.20% | B.50% | C.25% | D.33.3% |
如果说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生产是中国走出世界金融危机阴影的政策重点的话,那么持续增加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
①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②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加大,农民才敢于消费
③我国农民人口多,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④农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在国庆放假期间,在上海工作的小李回瑞安探亲,但考虑飞机票价较贵,小李选择了乘“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回家。这说明()
①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③当某种商品价格较贵时,人们可以用替代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④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必然会使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上述故事中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有调节作用
③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假设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商品销售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为8元每件,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的纸币发行量为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元,这会引起()
A.8000 0.5纸币贬值 | B.4000 0.25购买力降低 |
C.6000 2通货膨胀 | D.2000 3购买力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