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是渔民发现的一种使捕获的鱼保持鲜活的方法,打捞到船舱里的鱼时间一长容易萎靡不振,死亡率高,而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就把整个鱼群激活了。据此回答54-55题。
54.“鲶鱼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A.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5.如果船舱中放入的鲶鱼过多,则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
A.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把握好度 B.办事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D.人们要适当地改造和利用规律
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将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祖国。正如他自己曾说的:“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这表明
①钱学森追求的不是享乐的人生价值观
②钱学森的行为是评价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③钱学森追求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④每个人都能积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
漫画中药品生产经营者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
| A.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 B.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和站在人类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
|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 D.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
2010年1月,新版《汉英大词典》收录“躲猫猫”一词,译为“hide-and-seek”。“房奴”、“宅男”、“山寨版”等词也被收录。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任何认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给人们的启示是
| A.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 B.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唯一乐事 |
|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深色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浅色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颜色的衣饰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表明
|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
|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