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战争年代驰骋沙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爱国。这表明
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
B.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
D.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常见、最直观、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温总理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深刻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有一位艺术家说:“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
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
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
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
“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