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农村改革跌宕起伏,中国农民是真正的主角。今天,农村改革站在了新起点上,尊重、维护和发扬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不应改变,因为 ( )
A.发展是创新 | B.社会进步离不开生产实践 |
C.事物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举行的坎昆气候大会,经过近两周的紧张磋商,备受关注的“快速启动资金”、“气候基金”,《坎昆协议》有了原则性共识,被认为是在重建气候未来谈判的信心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但依然存在多种“选项”,这些分歧被留给明年的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这启示我们
① 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但发展途径是曲折性
② 要实事求是的承认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③ 不能认为着重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④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
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又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有专家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是我们必须转变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发展这样的观念,要倡导节约、拒绝奢华,珍惜公共财富,创造基于科技创新的新兴财富的价值观。这种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
②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现实的改造世界
③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④ 引导我国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①根源于价值取向的改变 ②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③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④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② |
中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验和直觉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 这样,就形成一种理念;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再遇到相类的事物,就可以演绎推理,“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学思想是
①具体与抽象转化的辩证观②超越时空的抽象联系观
③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④以类悟象的物质静止观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A.勤劳勇敢 | B.团结统一 | C.自强不息 | D.爱好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