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
|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 C.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
| D.固定资产的更新 |
2010年11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中出现了能集中反映一些被高度关注社会问题的词语群,如“民生博客”、“给力”、“楼倒倒”等。这类词语群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
|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小王在家电市场购买了一款1780元的一匹空调,而小李花3800元购买了同一品牌的同匹数的空调。两款空调价格不同的原因在于是否“节能”。两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B.意识活动的主动性与选择性 |
| C.世界物质性与规律客观性的统一 | D.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
|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从2010年的“算(蒜)你狠”到“逗(豆)你玩”再到2011年的“颜(盐)如玉”等,由中国网民创造用以调侃物价上涨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折射出百姓遭遇物价上涨压力。这表明
①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③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