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为此文化部已将中秋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秋”申遗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献礼剧或者主旋律电视剧是中国特色,长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2011央视大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纪实手法把黑白纪录片和现实生活剪辑在一起,表现“两弹一星、文革风云”。那个“带劲年代”的科学家白天挨斗、晚上科研,在逆境中奋斗,“饿肚子搞原子弹”的愈挫愈勇的精神强烈震撼了80后、90后的年轻人,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材料二 因为涉及“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以及中美苏台三国四方的冷战格局,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被列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范畴。与以往不同的是,献礼剧第一次以“自下而上”的路线由民营公司制作完成。民营公司拍主旋律“献礼剧”既要看准“政府采购”的需要,又要控制成本。为了叫好又赚钱,三年来主创人员查阅了3000万字资料,九易其稿,写成了120万字的剧本,36集剧由政府采购每集60万,第一轮就收回了两千多万的全部投资。
(1)透视这部为建党90周年和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而做的献礼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收视率是检验文化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尺”。请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政府采购”主旋律文化产品包含的经济学道理。
(3)你认为民营公司要投资“主旋律”献礼剧,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至少列举四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案是政协委员发行职责的重要形式。每年政协大会,作为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都会根据各自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愿望和诉求,向国家谏诤言、献良策,成为大会上一道亮丽风景。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分别向大会提交了20至30篇提案和大会发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材料二 1998年和住房商品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给房地产开发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是“现在较多资源都集中到房地产业,已造成资源配置失衡,经济面临结构性风险。”2011年3月8日,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大会提交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房地产业除在大规模产出和自身就业增长两方面外,在节约资源、产业带动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不具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看,在经济发展初期,大多注重房地产资本属性,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民生属性开始受到关注,其支柱地位逐步被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取代。建议:“房地产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必须与民生紧密结合,财政、税收、信贷、住房、融资、土地等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要以是否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考量标准。”
(1)用政党的有知识分析民主党派向人民政协提交民生提案的依据?
(2)结合上述材料,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民革中央提案内容的合理性。
材料一 据统计,棉花价格从2010年初的每吨15000元到10月31日最高点每吨31000元,涨幅达到110%;食糖由年初每吨5200元到11月初的高点,累计上涨43%;食用油从年初到11月21日累计上涨28%。从年初到11月份末,主要粮食价格也纷纷创出历史新高。我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2010年1到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2%。
材料二 面对这一形势,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11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即“稳定物价16条”),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从11月22日至26日,国家发改委又连续5天发布9个通知稳定物价。
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国家适时发布稳定物价的通知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0分)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请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上述材料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