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字化信息在全球正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big data),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对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的决策能力、创新发展模式都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案例】 |
A公司基于客户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购买行为,如客户的购物车中所收藏的商品、客户喜欢的商品、浏览或购买的商品等大数据分析,给客户个性化推荐建议或广告,实现了销售额巨大增长。 |
B公司综合各地需求、高速公路收费状况、道路等级、天气季节、配送中心辐射半径、不同市场的售价、各地人力成本、甚至突发性的需求等大数据进行配送,实现最大限度的节约物流成本 |
C公司在汽车上添加大量传感器和处理器,成功聚合了客户反馈信息,不断探索最佳工艺,设计新产品 |
D公司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全球优化供应链和市场,成功实现跨国经营 |
E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进入竞争对手的网络搜集数据,在商战中赢得主动 |
(1)请根据示例,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数据”技术革命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经济影响。
材料二:运用好大数据,对形成多元互动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数据挖掘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家没有设置与“大数据”相关的管理协调机构;缺乏相关规定和数据标准,对违法滥用数据、特别是对跨境违法活动治理困难;“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匮乏,“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欠缺;由信息网络系统所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水电、交通、金融、商业和军事等庞大数据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甚至一些外国政府和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威胁我国安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化解上述问题和风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你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20世纪初爱因斯坦等所做的“基础研究”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材料一:中国梦,创新梦。为鼓励科技创新,国家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材料二:推动科技创新重在教育,教育话题是历年两会热门话题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客观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是怎样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
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有关各方应如何积极参与,完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材料一:2014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倡导做共促经济改革的发展伙伴,落实全面增长战略,推动世界经济从周期性复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材料二:2014年12月15日,李克强总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倡导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相互之间加强合作的政策构想。在安全领域,总理提出,保证地区安全,是进行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提。“筑牢地区安全稳定屏障,应进一步完善安全合作机制”,“各国应支持阿富汗政府尽早实现民族和解和经济重建”。
材料三:2014年12月9日,中国外交部回应了中国将帮助非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和常备军的消息,中国一直是非洲和平安全事务的建设性参与者。中国一向重视与非洲同盟发展友好关系。四十多年来,在政治方面,中国和非盟高层领导互访,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在国际领域协调立场,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在经济方面,双方加强多边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中国还向非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