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
A.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 |
B.合成抗体抑制病菌繁殖 |
C.抗体抑制病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
D.形成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 |
人体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A.水的平衡 | B.体温的恒定 |
C.CO2和O2的平衡 | D.血糖的平衡 |
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GP) |
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 |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R) |
|
① |
15.91 |
2.68 |
13.23 |
② |
871.27 |
369.69 |
501.58 |
③ |
0.88 |
0.34 |
0.54 |
④ |
141.20 |
62.07 |
79.13 |
⑤ |
211.85 |
19.26 |
192.59 |
A.被调查时刻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
B.②→④→①→③是能量流动的唯一一条食物链
C.能量在第三.四营养级间传递效率约为5.5%
D.④的GP中不包括残留在其粪便中的能量
研究发现:大熊猫有染色体2l对,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由于基因T1R1“失活”,大熊猫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所以只喜欢吃竹子,但大熊猫本身没有能够消化竹子纤维的基因,消化竹子纤维则主要靠胃肠道细菌群。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熊猫依赖寄生于肠道中细菌群消化纤维素 |
B.大熊猫基因组的测序范围是21条染色体的DNA分子 |
C.大熊猫基因组仍具很高的杂合率,说明大熊猫群体内部具有遗传多样性 |
D.大熊猫的基因T1Rl“失活”,导致大熊猫味觉传入神经功能丧失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是逐级递减的 |
D.在某生态系统中,若物种丰富度不断下降,则表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
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4只 | B.48只 | C.120只 | D.144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