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三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 参考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革命史》
马迪厄
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2分)
(2)材料三、四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3分)
(3)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3分)
(4)如果要对上述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材料五所列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明你的理由。(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外交方面的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就能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 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欧元10岁:“危机涅槃”再出发》
材料四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注:2014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同意以相同的出资比例成立一家旨在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改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百年巨商》
材料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据材料四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