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惟王修耳!” 言终而修至。融每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 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别驾刘献数毁短修短:诋毁,指责 |
B.时人益以此多焉多:称赞,赞美 |
C.绍死,谭、尚有隙隙:隔阂,嫌怨 |
D.然后就戮,无所恨恨:仇恨,忿恨 |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B.邻里闻之,为之罢社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
C.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而耻学于师 |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
B.王修重道义,做事不张扬,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
C.王修知恩图报,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尽管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但后来袁谭有急,王修率众救急,听到袁谭的死讯,下马号哭,请求太祖,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 |
D.太祖时,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都积聚财物,而王修为官清廉,当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只有书籍几百卷,太祖对他赞叹不已。 |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
(2)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
(3)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於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疆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疆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指地位微贱 |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
C.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
D.号令一出太后一:大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吕后“残忍奸诈”的一组是(▲)
①所诛大臣多吕后力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③常留守,希见上,益疏④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⑥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 |
B.如意立为赵王后,好几次差点儿取代了太子,靠着大臣们的辩争,加上留侯张良的计谋,太子才得以没被废黜。 |
C.吕后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 |
D.惠帝非常不满吕后掌政,于是欢饮无度,最终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第一人。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其它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句3分)
①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
译文:▲
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译文:▲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也。其父为丞相掾,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举侍御史。是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后为丞相掾,复擢好畤令。
时,涿郡比得不能太守。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延年至,遣掾蠡吾①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绣见延年新将②,心内惧,即为两劾,欲先白其轻者观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赵掾至,果白其轻者,延年索怀中,得重劾,即收送狱。夜入,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三岁,迁河南太守,赐黄金二十斤。豪强胁息,野无行盗,威震旁郡。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中伤者多,河南号曰“屠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是时,张敞为京兆尹,素与延年善。敞治虽严,然尚颇有纵舍,闻延年用刑刻急,乃以书谕之曰:“昔韩卢③之取兔也,上观下获,不甚多杀。愿次卿少缓诛罚,思行此术。”延年报曰:“河南天下喉咽,二周余弊,莠盛苗秽,何可不锄也?” 自矜伐其能,终不衰止。(府)丞义年老颇悖,素畏延年,恐见中伤。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 。义愈益恐,自筮得死卦,忽忽不乐,取告至长安,上书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饮药自杀,以明不欺。事下御史丞按验,有此数事,以结延年,坐怨望非谤政治不道弃市。
(节选自《汉书•严延年传》)
注:①掾蠡吾,官职名。②新将:指新郡守。③韩卢,战国时韩氏的猎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擢好畤令擢:提拔 |
B.皆文致不可得反致:精密,细密 |
C.自矜伐其能伐:功劳 |
D.事下御史丞按验按:查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曲文以出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
B.莫敢与牾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C.恐见中伤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
D.实亲厚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两高”时,负责查办此案的赵绣准备了轻、重两样的案卷,来观察严延年,最终赵绣在受查究的“两高”之前被处死,这反映出延年“用刑刻急”的特点。 |
B.延年为人处事,有其厚道的一面,对同僚也能“亲厚之”;但他一贯以严酷著称,百姓官吏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浅莫测,甚至胆战心惊。 |
C.延年奉行严刑峻法,收到“道不拾遗” “威震旁郡”的治理之效。他“扶助贫弱”,能依法帮助他们,甚至对有可能被判死罪的,也“一朝出之”,大受吏民的欢迎。 |
D.延年“敏捷于事”,即使子贡、冉有精通政事,也不比他高明。但他根据自己好恶处理案件,又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劝告,以为在特殊地区,必须从严治理。因过于自以为是,最终落得“弃市”的结局。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4分)
⑵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3分)
⑶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 B.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
C.以著其义 | D.天下为公 |
众以为殃众以为殃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何叹 | 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
C.丘未之逮也 |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
[译文]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
B.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
C.作者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
D.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
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第下列各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君子义以为质 | B.士不可以不弘毅 | C.仁以为己任 | D.何以文为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 | B.何以文为(文采) |
C.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 | D.恭而安(安详)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答:。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答:。据上文的相关内容,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
答:。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①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②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③。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④王涣日:“元昊平未?”对日:“未也。”日:“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赢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
(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
【注】①燔:fán焚烧。②冲年:幼年。③沉晦:隐而不露。④翊妒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坐:因为 |
B.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
C.颇善二王书,工飞白工:擅长 |
D.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晨夕盥洁焚香以祷樊哙侧其盾以撞 |
B.恐为太后所忌慎勿为妇死 |
C.帝不欲拒之,听人其半则或咎其欲出者 |
D.陈、楚之地尤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 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 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 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 |
皇上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里,亲手为他调制药剂。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
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他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对这种做法,有人鄙夷,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