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我们希望李登辉先生从现实出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做出贡献。
——1990年6月11日江泽民讲话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以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 “合则两利”的历史依据是什么?“捐弃前嫌,携手并进”在历史上最有利的证明是什么?
(2) 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发展为什么构想?这一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首先在什么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
1970年 |
出口贸易 |
黄金外汇储备 |
国民生产总值 |
欧共体 |
885 |
270.3 |
486.3 |
美国 |
426 |
117 |
9742 |
单位 |
亿美元 |
亿美元 |
亿美元 |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欧六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西欧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5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了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了解了这场辩论的经过,请你想一想:
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② 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于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自1977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摘自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方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摘自1979年美国卡特政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二比材料一有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据材料一、二、三,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
(4)据上述各材料,谈谈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1999年以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