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3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4次抓取Dd小球的概率是
A.1/4 | B.1/2 | C.0 | D.1 |
如图表示某山地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甜槠的年龄结构,Ⅰ~Ⅴ表示植株的年龄由小到大。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个体数量时要用样方法 |
B.该山地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
C.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甜槠的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 |
D.三个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衰退型 |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图。据图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大约为23mg·L-1 |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
C.2,4–D浓度超过25mg·L-1,对果实发育起抑制作用 |
D.2,4–D不仅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还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
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
B.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
C.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经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 |
D.在农业生产上,可依据群落的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高矮不同农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