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我国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主要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发展中国家无法选择逃避,毕竟全球化能够提供发展的机遇。以下各项,对于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 |
| 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
| C.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
| D.发展中国家应该回避全球化过程 |
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 A.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
|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 C.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
| D.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其主要背景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主要是由于:( )
| A.日本侵华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 B.长征战略转移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
| C.北伐战争消灭了中东部的北洋军阀 |
| D.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
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名称 |
地点 |
创刊时间 |
出版期数 |
刊期 |
| 劳动与妇女 |
广州 |
1922 |
11 |
周刊 |
| 新妇女 |
上海 |
1920 |
25 |
半月刊 |
| 妇女评论 |
苏州 |
1920 |
9 |
半月刊 |
| 解放画报 |
上海 |
1920 |
24 |
月刊 |
| 妇女评论 |
上海 |
1923 |
104 |
|
| 妇女周报 |
上海 |
1922 |
189 |
周刊 |
| 妇女与家庭 |
上海 |
日刊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 五四运动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国共合作的推动
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 )
| A.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 |
| 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 |
| C.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 |
| 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