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1)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2)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3)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4)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5)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6)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7)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8)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9)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10)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11)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胡同给作者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磨灭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作者为什么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请分析“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最后作者在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中结尾,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舞 者 之 歌 伊莎朵拉·邓肯
小时候,我的母亲相当贫困,她无法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这种情况便赋予我一种自然发展的生命,使我能表露童稚之情且永保赤子之心。每次看见那些老是有保姆跟家庭教师随侍在侧,一举一动都被保护、照顾的孩子们,就觉得他们十分可怜,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的确是肆无忌惮、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激发了我的舞蹈创作灵感,即表现纯粹的、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由。
母亲出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原来是个虔敬的天主教徒。她离婚后,就抛弃了天主教信仰,转为一个十足的无神论者。在我小时候,母亲就向我们揭发了圣诞老人的不存在。有次在学校圣诞晚会上,老师边发蛋糕和糖果边说: “孩子们,你们看!圣诞老公公带什么东西给你们啊!”我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不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圣诞老公公!一切都是骗人的。”这下可把老师给气坏了。她说: “只有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同学才有糖果!”我说:“那我情愿不要你的糖果!”
我真正的教育是从晚上开始,母亲会为我们弹奏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或大声为我们朗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的诗篇。这些时光总让我们心驰神往。在一次校庆上,6岁的我当众朗读了威廉·莱托的《安东尼致克娄巴特拉》,满座皆惊。
我6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我聚集了一大帮连走路都还不太稳的邻居小孩儿坐在地板上,而我则站在房间前面教他们做出各种舞蹈的姿势。母亲觉得很奇怪,我告诉她这是我开设的舞蹈学校。她十分高兴,并坐在钢琴前为我们的舞蹈伴奏。学校就这样办了下来且大受欢迎。后来邻近的小女孩也进了我的学校,我10岁的时候,这些舞蹈课已经排得满满的。
我们教舞的名气越传越远。一位曾住在维也纳的女长辈要母亲带我去跟旧金山一位著名的老师学芭蕾舞,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教学。他要我踮起脚尖站着,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 “因为这姿态很美。”我认为这种姿态不但丑而且违反自然,在上到第三堂课时我就走了,再也没有回去。他称之为舞蹈的那种僵硬陈腐的体操徒然破坏了我的梦想。我所梦想的是一种与之有天壤之别的舞蹈。我当时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只是摸索着向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前进,直觉告诉我,只要找到了那把钥匙,我就能登堂入室。
受所读书籍的影响,我决定离开旧金山到外地寻求发展。我就去找当时正在旧全山巡回演出的剧团经理,要求在他面前跳舞。考核在一个空荡的黑色大舞台上开始,母亲为我伴奏。我一身白色装束,随着孟德尔颂的《无言歌》翩翩起舞。音乐接近尾声,经理沉默了半晌后转身对母亲说: “这种东西不适合剧场,我看你还是带你的小女儿回家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到了芝加哥,所有的行囊只有一个小皮箱、一些姐姐留下来的珠宝首饰和25块钱。我带着我的白色舞服四处奔走,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剧场经理,一次又一次地在他们面前舞蹈,但是他们的回答全是一模一样: “很可爱,不过并不适合剧场。”
几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只好流落街头。失望再次笼罩了我,有一天我试着向神殿大楼屋顶花园的经理求职。他叼着根巨大的雪茄,高高在上地看着我跳舞,瞧着我伴着孟德尔颂《春之歌》的旋律飘过来又舞过去。
“噢,你的确漂亮,”他说, “也很优雅。如果你愿意抛掉现在这种舞蹈方式,改跳另一种更具活力的,我就雇佣你。”
想到母亲在家里饿得快要昏倒,靠着最后一颗西红柿维生的情景,第二天,我带着褶边裙去见屋顶花园经理,经理十分周到地预付了我当周的50块薪水。
我以艺名在这个屋顶花园迅速走红,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厌恶至极。因此当这个星期结束,经理要跟我续聘,并承诺让我巡回演出时,我想也没想便拒绝了。我们虽然因此而脱离了饥饿,但我也受够了这种以违反自己理想的舞蹈讨好观众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做。
(节选自《舞者之歌》第一、二、三章)
注:邓肯,曾在舞蹈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4.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 (4分)



5.邓肯在后来的回忆中谈起芝加哥的这段经历时说:“这个夏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时期之一。”在本文中,你看到她什么痛苦?她又是怎样面对的? (5分)



6.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60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
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②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B.①对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②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C.①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②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D.①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②智慧的最后结论

最能概括本文中心的一项是()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其中的含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这是人类首次在深部地幔下面发现如此巨大的水体。这项发现由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地
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加州大学的Jesse Lawrence一起研究得出的。他们两人一起分析了将近60万份的震波图(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震波的记录,是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装置收集起来)。他们注意到,在亚洲大陆下面地震波表现出了减弱的现象,而且速度也有减慢,Wysession说:“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大量的减弱和减慢的迹象可以预测那里存在着水。”
当海底的冰冷岩层沉入数千英里地下的地幔当中时,地下深处的高温会将岩石当中的水蒸发出来 Wysessiolf说:“那就是我们要在这里展示的,岩石当中的水随着海底岩层一起下沉而且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随着深度的加大,温度也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就失去了内含的水分。”然后水就开始上升进入叠加区域,那里变成了水饱和区,“但那里看上去仍然像是固体岩石,你只有把它放到实验室里才能找到其中的水。”.
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固体岩石,一些海底岩石中的15%都是水。Wysession解释说:
“实际上水分子就存在于岩石的矿物结构中。当你把它加热的时候,它就会脱水,就如你用
火烧一块粘土一样,可以把里面的水全都去除。”
研究人员估计,在那些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只要有0.1%的岩层沉入地慢之中就可以产生出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着,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为大陆板块的移
动扮演“润滑剂”的角色。
“看看我们的姊妹星,金星,”Wysession说,“在它的内部非常的热也非常的干,它没有板块构造,所有的水可能都已经被蒸发了,也没有板块,它的整个系统是被封锁的,就好像绿野仙踪里那个没有油而生锈的锡铁人一样。”(选文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水库”这一发现的解说,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地球内部深处的扫描,科学家发现在东亚下面的地幔深部存在着一个非常巨
大的水体。•
B.由地震学家Michael Wysession和他的学生首次在地球内部深处发现的这个巨大水
体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
C.发现者是通过分析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装置所收集的地震穿过地球时产生的
将近60万份的震波记录得出结论的。
D.因为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所以根据地震波在亚洲大陆下面表现出的减弱现象预测出亚洲大陆深部存在着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内部深处的水是由地下的高温从沉人地幔的海底岩层中蒸发出来的。
B.水饱和区实际上是一个内部含有大量的水的看似为固体岩石的叠加区域。
C.运用加热的方法就可以将水从看上去像固体岩石的水饱和区中分离出来。
D.研究人员估计有0.1%的岩层沉人地幔就可产生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亚洲大陆下面的巨大水体使地震波减弱、速度减缓,这表明该地区地震的可能性比
其它区域要小。
B.地球内部深处存在着水饱和区且水量巨大,因此人类可以直接加以开采利用以解决目前淡水缺乏的问题。
C亚洲大陆内部深处的巨大水量是由太平洋区域内0.1%的海底冰冷固体岩层沉人
数千英里的地幔之中形成的。.
D.如果地球内部深处没有了巨大的水体,地球的整个系统就可能被封锁,从而变得如现在的金星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通过风、波浪和太阳等形式储存着充足的能源。现在,所有这些能源汇聚在一起组成“能源岛”——它像提取“黑金”的石油钻井平台那样提取可再生能源。这是工程师多米尼克•米凯利斯的设想。当他发现通过用泵抽吸海底冰冷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英文缩写OTEC)发展太缓慢时,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原理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热带海洋的浅海水温可以达到29摄氏度,而距它仅仅1公里深度的水流温度则要低得多。这种剧烈的温差被用来驱动涡轮,后者将带动发电机发电。专家估测,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在一天之中可以吸收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热量的太阳能。
米凯利斯正在设计的能源岛的中心是一个海洋热能转换系统,周围直径600米的平台上将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收集器。另外,整个能源岛周围还将安装水流涡轮机来收集海水流动产生的能量。米凯利斯称,一个六边形的能源岛可产生250兆瓦发电量,足够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如果将几个能源岛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小型能源岛群,甚至可以用作船舶停靠的小港口或者供游客休息的“绿色”宾馆。
米凯利斯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建造一座海洋热能转换工厂。他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介绍说:“与其他海洋能源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持续性,它能够每天24小时连续运转。”这是因为海洋热能转换系统不依赖于太阳、风或者海洋,而是以受太阳照射的海面水流和深海水流的温度差为基础。系统从能源岛附近吸收温暖海水,用于蒸发液体——可以是海水本身或者氨水。该过程产生的蒸汽将驱动涡轮机产生电能。接着系统抽吸海平面以下的冰冷海水将蒸汽重新冷缩成液体,这个过程会使压强下降,有利于更多蒸汽通过涡轮机叶片,从而再次产生电能。能源岛产生的清洁能源通过海底管道运输到海岸。它还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氢,这些氢可以运送至海岸,以氢燃料电池的形式发电。
此外,利用蒸发—冷凝循环原理,能源岛还可以充当海水淡化工厂。米凯利斯推算,每生产1兆瓦时电量,海洋热能转换系统能产生100多万升的淡水。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对“能源岛”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专家设计的能从海水中提取再生能源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B.它是利用海平面和海底水流的温差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C.它是通过水泵交替从深海和海面抽吸海水来发电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D.它是既有发电功能,又有淡化海水功能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洋聚集着充足的能源,这能源以风、波浪和太阳的形式储存。
B.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能源技术,有不少优越性,最大优点是可以每天连续发电。
C.能源岛有多种功能,既可用来发电,也可供人休闲。
D.这种海洋热能转换系统,是以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差为基础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家设计的海水热能转换能源岛,既能发电,又能产生淡水,将是理想的绿色环保工厂。
B.实践证明,海洋热能转换系统的工作流程是科学严谨和富有成效的。
C.能产生250兆瓦发电量为一座小型城市提供能源的能源岛采用六边形,可见科学家认为它是比较理想的形状。
D.这种新的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离实际运用尚有不小的距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高福生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竞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道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选自《光明观察》2007年9月7日)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B.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生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C.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D.现在大学生全都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电脑来“救助”。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 )

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C.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D.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