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文学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一个诗人造诣的高低,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关于新诗的“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就是因为它们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一。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概是其主要原因。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节选自《人民日报》1999年1月9日)下列关于“新诗的形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就是因缺乏内形式而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 |
B.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验示,因此诗的内形式要比外形式重要一些。 |
C.新诗的内形式包括体式、音节、韵律等;新诗的外形式则包括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 |
D.诗歌“外形式”形成了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体之间的血脉联系。 |
B.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和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自由。 |
C.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外形式”建构,而对“内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 |
D.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可能是因为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没有达到新诗的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融合。 |
B.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寄寓于诗歌的语言形式之中,只有能把握住诗的语言形式,你才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本质。 |
C.诗人的人格魅力,只要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就具有诗的价值。 |
D.我国的新诗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要得到长足发展,在改掉缺乏“内形式”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诗歌“外形式”,因为外形式是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许多人并不清楚,常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另一个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刨造意象。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睛景交融。但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半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对待这个世界上有区别。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是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和无限壮丽的景色。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
王夫之比较过杜甫和王维的诗。他认为别人写诗都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夔,说他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夔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曲调雍容华贵,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当然,中国有很多古代音乐作品很有意境。苏东坡《前赤壁赋》描写朋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这个洞箫的乐声中,寄托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因此,有“意境”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去玩味。
(节选自叶朗《胸中之竹》,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力求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意味,一般的艺术作品则不然。 |
B.《兰亭集序》赞美兰亭主要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C.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在写得逼真,而王维的诗“妙”在能“取之象外”。 |
D.姜夔词能表现生活中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但因为曲调雍容华贵而没有了意境。 |
比较说出本文中的“意境”与“意象”有怎样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澡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堵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睛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作者在文中把飞花、秋蝉、蟋蟀等物归为一类,请简析其原因。(4分)
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4分)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感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可读懂声音和面部表情的软件问世
艾克曼设计出了一个软件程序,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讲话、声音和面部表情,帮助人们分析其讲的是否属实。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大卫?斯科恩表示:“政客通常不会完全说谎,但他们却非常善于周旋在真相的四周。这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已有明确的体现。”
斯科恩一直在密切注意“周旋”(spin)这个词。他发明了一种算法,可以通过监控对话或演讲中词语的使用,确定说话人什么时候想要在真相的四周周旋。这种算法首先对人称代词进行统计,比如它认为我(I)比我们(We)更加直接。接着,它将对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进行统计。这都体现了很高的“周旋”水准。
斯科恩基于候选人在大选中的150篇演讲建立了数据库。虽然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稿都出自专人之手,内容也多有雷同,但当斯科恩用这种算法对麦凯恩、奥巴马和希拉里的讲话进行分析时,却发现他们的演讲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根据软件程序的统计,每一位候选人的演讲中都包含着水平不一的“周旋”因素。其中,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含有极高的“周旋”指数,大大超出了麦凯恩和希拉里等人的数值。例如,在接受党内提名的演讲中,奥巴马的“周旋”值达到了6.7,与此相反,麦凯恩的得分低达-7.58,希拉里则得了0.15分,与平均值0最为接近。
因此,这项分析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麦凯恩“直言者”的宣言,但这种直接的说话方式对政客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好事,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激发性极强的演讲变得十分平淡。斯科恩表示,奥巴马在演讲中熟练地使用了“周旋”的技巧。瑞士沃克斯研究所的创立者布兰卡?伯勒曼表示,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选票的攀升也证实了这种技巧的有效程度。
伯勒曼用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对演讲的声音高低、音量大小和流利与否等7个参数进行了绘图,制作出了声音文件。随后她将此声音文件与演讲者的面部神情关联起来,通过艾克曼开发的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来展现演讲人的表达自如度。
分析显示,麦凯恩的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无论涉及到积极的前景还是悲观的事实,他的声音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此外,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
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这让人感觉很不可信”。伯勒曼说道:“人们很难对音调平平的讲演产生信任,尤其是当演讲人的讲话与其面部表情不符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麦凯恩的演讲充满‘周旋’的技巧也无济于事。”相比而言,奥巴马的声音则充满了起伏,其面部表情也能准确地与演讲内容相匹配。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喜欢皱眉,这容易让人感觉十分忧虑。但流利的讲演,高频的语速,以及声音高低的适度控制,都使他的演讲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鉴于上述的测试,那政治家们到底有多“诚实”呢?艾克曼说:“社会民众看待大选候选人就如同对待二手车的销售员,他们似乎对自己的言论确信无疑,因此,我们很难发现完全说谎的政客。”
随着种种辨别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许有一天声音识别器或面部表情识别仪就可以联合揭露出搬弄是非之人的嘴脸,甚至超越心理学家,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取材于2008年12月26日《科技日报》)下面是伯勒曼对麦凯恩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 |
B.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 |
C.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 |
D.麦凯恩的演讲没有“周旋”技巧。 |
下面是伯勒曼对奥巴马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音充满了起伏,面部表情能准确地与溃讲内容相匹配。 |
B.在演讲中使用了“周旋”的技巧。 |
C.过于喜欢皱眉,让人对他能否当选感到忧虑。 |
D.讲演流利,语速快,声音高低控制适度,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内容多有雷同,但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
B.2008年美国大选中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奥巴马最高,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 |
C.麦凯恩的演讲激发性极强,但他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演讲变得十分平淡。 |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包括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和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越高,越受民众欢迎,当选总统的可能性越大。 |
B.演讲的形式诸如语速、声音高低以及面部表情决定演讲是否具备感染力。 |
C.演讲中使用“我们”和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都是含糊其辞以在真相的四周周旋。 |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目前并不能真的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民族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文人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的求变求新就显得更为强烈。还有,就格律诗的形式本身而言,一向比小说、散文、戏剧等艺术形式要求严格,故而,对诗美的探讨,也就更为频繁。
步鲁姆曾讲过,现代诗是一部家庭罗曼史,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简直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存在方式。自从现代新诗在中国大地上萌发,它就一时也没有安宁过。新诗的发展正是以不断的流变为规律的,任何凝固都意味着死亡。
①每一种诗歌潮流或诗歌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的“业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②历史赋予每一阶段以规定性任务。③草创阶段的白话诗派和开拓、奠基阶段的写实诗派、浪漫诗派负荷的任务不同,(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而不论是承接白话诗群的写实派,还是异军突起的浪漫派,都是沿着“诗体大解放”路子,把新诗提升到新的阶段。④写实诗派、浪漫诗派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丰富、发展了自由体。⑤与此同时,新诗内部又酝酿着新的流派和随之而来的诗歌变革:在新诗中要求划开诗与散文的分界,倡导格律体向自由体挑战,(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⑥(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戴望舒等要求以内在节律为诗歌形式要素的主张,进一步调整了前二者的得失长短。⑦可以说,从自由诗到格律诗,是新诗不断发展和扬弃自身的历史过程。⑧事实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格律和自由这一对矛盾,始终以辩证的形式运动着,发展着。⑨格律化走到了极端,诗歌就又向比较地自由化方向转变;(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⑩这就是中国新诗形态的历史运动所显示的纵向轨迹。①同时,格律与自由又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时代的诗歌里,平行而又交叉,严格的格律诗常常与比较自由的诗并存,而且互相渗透,格律中常渗入比较自由的成分。②这是格律与自由在同一空间所呈现的横向关联状态。③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新诗艺术形式发展史。
“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不超过25字)
答:这句话的含义是
对第三自然段中A——E划线句的理解,不符合句意的几项是
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 白话诗派在草创阶段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不断完善自身而在诗坛上争得了主导地位,率领诗歌发展的新潮流。 |
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 新月派异军突起,极力倡导格律诗,使得格律诗由占据了诗歌发展的主导地位。 |
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 当新月派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最高的程度后,又会有新的诗人不满意诗歌形式日益僵化、失去活力的局面,因而求变求新求超越,要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
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 |
在强调诗歌自由化的历史阶段,自由化发展到了极端,又有人强调格律,于是一种性质全新的格律又产生了。
E.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
格律与自由,平行而又交叉,格律体转化成为自由体,自由体转化成为格律体。
从上下文中找出与第三自然段句⑦“从自由诗(1),到格律诗,在到自由诗(2)”中三个词的照应句(只写句子序号)。
“自由诗(1)”的照应句是 。
“格律诗”的照应句是 。
“自由诗(2)的照应句是 。
第三自然段由13句话组成,分析作者的思路,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用“/“在下面句子的序号中标出。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
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中国新艺术形式发展的特点?据此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20字)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中过伶仃洋
过伶仃洋,冒着细雨,甲棋逢对手上只我孤孤寂寂,航行在文天祥的温漉漉的诗行上。
“惶恐难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尽管诗人已经过了八个世纪,他举袖望故国的颤抖,仍遗落在伶仃洋里,有热泪点点,横飞竖洒,激荡不已。
云不语,雨不语。那宽袍阔带的文官正被元兵押解向死亡,伫产在一块大帆下不语。
那雾遮遮掩掩的岛,叫伶仃岛,这雨中衔一副寒霜脸的海,叫伶仃洋。文天祥叫零丁,令人叫伶仃,不管怎样写,这两个字都叫我受不住。不忍看,也不敢想。
天下伶仃人,不只你一个,偏你浮海赴义,一首诗吟得后人心疚。
我是一个九岁丧父的人,寡母领着我们三兄妹,而我是老大。“长兄若父”,我怎样在九岁十岁直至十五的肩膀上,放得住上有寡母下有弟妹的酸苦期冀?
寡母望我,我望寡母,泪眼相向;一间草房,数亩身田,天有阴晴雨雪,地有泥泞坎坷,人有势利冷眼,别人丰收时我们歉收,过节时别人满嘴油腻,我们数盘清冷。我们有永远卸不去的疲惫,有永远流不完的汗水,有永远忍受屈辱的咬紧牙关。
“长兄若父”,一个少年在风雨里摔打,支撑他的力量只是一个饥饿中不甘人后的期冀。当十六岁进工厂赚钱取工资时,望遍全厂三千人,只有我是十六岁。
一个大雨敲窗的夜,在同宿舍工友的鼾声中,我读到《过伶仃洋》,我哭了。“身世浮沉雨打萍”,“零丁洋里叹零丁”,每一字都击中我感情中最嫩薄的地方,我是那么不堪一触,我哭。
“伶仃”这两个字,是谁选的?仓颉也有_____和_______么?因而这两字才很瘦长,如一个长年饥饿的豆芽的孩子。
“伶仃”这两个音,也要用舌小心吐出,舌头粗壮的得意的人吐不出,它是那么脆弱,重一点就会变形。
从此读书怕见“伶仃”,见时故作不见。读书又受读“伶仃”——当我为我自己,也为母亲弟弟、妹妹挣扎了一天,赚得一元四角钱后,静下来,想哭的时候。
是什么叫我爱了文学?我下班就走理了文字堆里。读进躯体和宣泄出躯全的都蘸满了感情浓法的文字,一种排斥合用排斥热闹的孤零的生活。
一部《易经》圈住我,两千年前已洽谈室,我从小就在零丁洋上漂泊航行。
有人说:“孤独是知识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状态。”
“智商高的人都是孤独的人。”
“孤独是一种超出了平庸与俗气的美学境界。”
说这话的,大约是被过分的热闹优苦了的人吧?大约是难得享受一下短时间的孤独之美吧?
吃含味精的菜太多,一次糖抖黄瓜就被推为最佳滋味,我理解这种心态。
孤独不好,伶仃不好。
当父亲溘然撒手入世,别把一个孤傲的孩子遗落在冷漠和多白眼看里的家族里,那么我不会跟那古代的亡国之官叹伶仃,叹也无力。
如果文天祥置身于抗击异族入侵者的人民大众和爱国勇士的汪洋里,虽自己身死,也去会叹息伶仃。
在伶仃洋里,他正被押解到一个绝望的地方去,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曾为它的广大扬眉得意,南宋却连最后一声国人的哀音也未闻,多寂寞呀。
“零丁洋里叹伶仃”,半生沉浮,一腔宏愿,尽付流水,遥对故国,究何以堪。
爱国者的孤独,悄悄地升华了我的孤苦,家国虽有别,情感却易通。血写的文字有不可局囿的穿透力,这是多么奇妙的心灵感应啊。
文天祥的伶仃别是一番至高境界,怪不得我每读心碎,世人也皆尽可一哭。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千古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一自然侧面中“航行在文天祥的湿漉漉的诗行上”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漉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第九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其中的四种: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2分)
第十二自然段中甲、乙两处横线上应填入的切合文意的一组短语是( )
A.亡国之痛;悯人之情 |
B.预见之才;体味伶仃 |
C.亡国之恨;孤苦家世 |
D.诗人之情;学子之心 |
第十二自然段中提到的“仓颉”是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