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
古代诗歌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
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与下文的“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从写法上看,“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
‘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