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颁给了破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子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 “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对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对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入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
B.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
C.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
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A.“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
D.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一郎据此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C.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边栈桥
王月鹏
①我忽略身边的海已经很久了。一支作为景点的锚默立海边,斑斑锈迹留下太多风浪的痕迹。游人熙来攘往,很少有人在意或理解它的存在。谁愿停下身来,听一支锈迹斑斑的锚的诉说?
②海是难以解释的。可以感受,可以想像,但难以解释。滨海路沿着海岸线蜿蜒前行。落日在海天交接处静静地浮着,海在脚下涌着温和的浪。咸涩的晚风,将我满身的疲惫一层层剥落。薄薄雾气中,隐约传来海的沉吟,宛若一抹最本真的召唤。曾经丛生的礁石消失了,栈桥依旧。一对恋人撑着小花伞,相依相偎地在栈桥上踱步。相对于彼岸,栈桥的意义在哪里?它静静地伸向海的深处,我喜欢它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一次次地走向它,走向这段并不遥远的“桥”,这段让人身心宁静的“路”。没有人会希望通过栈桥到达彼岸,它只是把你送到距离美和感受更真切的一个地方,将彼岸定格在视野与想像之中。这是它与别的桥的区别所在。独立栈桥,迎着海风,我不知道是海水充盈着沉默,还是沉默充盈着海水。夕阳已经沉没,海的余温让人心动,让人想像晨曦是怎样地再次托起这个城市。懂海的人,此刻应该是沉默着的。
③我曾在大海深处的一个小岛上度过数日。那天我们驱车赶到海边已是日暮时分,薄雾蒙蒙,只觉海天一色,渐渐地便从海浪声中辨出机帆船的声音。大家于是雀跃起来,岛上的人应约驾船来接我们了。一阵忙乱之后,船在海中稳稳地漂了约半个小时,然后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下了船,便爬坡,坡势不陡,却挺长,好久才遥遥地看见树丛中的村落。村子不大,不足百户人家,屋舍在山的半腰,若隐若现,看上去不甚规整,却与这岛的风格极为相仿,显得格外和谐。岛人热忱地接待了我们,住处是两间古旧屋舍,屋后有树,树下有石桌石凳。岛人常年饮用积蓄的雨水,借风力发电,日出而渔,日落而归。那夜,我们一伙人坐在小岛码头的台阶上,聊着一些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不知不觉间,海潮悄然涨到了我们脚底下。
④我在栈桥上徘徊,回想一些与海相关的事情。夜色缓缓罩了下来,越来越紧。城市淡远了。烟台山与海相依相偎。没有了想像,只剩下海,这巨大的水,漾漾地簇拥着栈桥,包围着我。生活有着若干的可能,心里装不下这海,就不要说已经懂得了生活。
⑤栈桥附近,有一个叫作月亮湾的地方。那是一片深月形海湾,一道宽约一米、长二十余米的海堤,静静地探进海里。这是我心中另一种形态的栈桥。在它的尽头,是一座不锈钢制的月亮老人雕塑。这里成了青年人谈情说爱、海誓山盟的地方。这片深月形的海湾,与冰心老人的童年紧密相连。上个世纪初,少年冰心时常独自一人来到月亮湾,听着生生不息的涛声,看着由远而近的一排排浪花,静静等待父亲的归来。她在《忆烟台》中这样写道:“我童年时代的烟台,七十年前荒凉寂寞的烟台,已经从现代人们的眼中消逝了。今日的烟台是渤海东岸的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港口,它朝气蓬勃、容光焕发地正忙着迎送五洲四海的客人。它不会记得七十年前有个孤独的孩子,在它的一角海滩上,徘徊踯躅,度过了潮涨潮落的八个年头。”
⑥潮起潮落。近在咫尺的海,是一个遥远的存在。
⑦海不是隐喻。这一片深深的海水,栈桥深深地懂得。文题是“海边栈桥”,但文章的第①段却没写“栈桥”而写“我”对海和人们对“锚”的忽略,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中“海边栈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③段中对岛上村落、岛人住处和生活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说“这一片深深的海水,栈桥深深地懂得”,你认为栈桥懂得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黄山,立着的河
夏 影
①我们到达黄山时,已是星斗横空、月挂中天的午夜时分了。枕着逍遥溪的清波,在当地山民依山筑就的爬满青藤的小木屋里歇息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儿,便拄着半截青竹,兴致勃勃地向山顶进发了。
②踏着青石铺砌的磴道,沿着繁花遮掩的山径,我们奋力往上攀登。那磴道,屈曲盘旋,老长老长的,怕有几千级吧?那山势曲折蜿蜒,极高极高的,怕有上万仞吧?走在这崎岖逶迤的山道上,人们虽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并不觉得十分累。秀美的山景撩得人们诗兴大发,都在精心觅着诗句。有的说,这山道,宛如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有的说,这盘道,酷似一挂一迭数折的巨瀑;有的说,这大山,简直就是一颗飞速旋转的彩螺……我呢?才思不敏,思虑良久,也想不出一句称得上诗的句子来。我默默地走着,转了一个山弯又一个山弯,走着走着,一个新奇的比喻突然一闪,电光似的照亮了我的思想,那就是:这跌宕起伏的黄山,很像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你看,这曲曲折折的盘道,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河床么?这道旁一丛一丛灿灿的黄花,不就是从黄河里溅出来的一束一束的金浪么……
③我惊喜极了,在黄山整整转了三天,游了北海、西海、天海……看了奇松、怪石、飞瀑……我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好像闪动着黄河的影子。
④就拿黄山的云烟来说吧。这云烟,虽然有时看上去像波涛汹涌的汪洋,像巨浪排空的大海,像变幻莫测的广漠,像堆银铺玉的雪原……但最像的还是黄河里奔腾翻卷的波澜。那浮在云海里的大小七十二个峰巅,就是这大波的浪头;那屹立于云表、直插青天的莲花、光明、天都三大主峰,就是矗在黄河激浪里的中流砥柱;那建于彩云之上的金碧辉煌的北海宾馆、玉屏楼宾馆、光明顶气象站等天上“宫殿”,就是这大河中飞速行驶的巨轮了;如果山飙骤起,万木狂摇,千谷万壑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可不就是黄河大汛时那撼人的怒吼么?
⑤云流雾散之后,黄山露出了它的丽影,披红挂绿的,裹着一身彩锦,显得妩媚、俏丽,分外好看。尤其是散花坞一带,更是一个花儿的世界。知名儿的不知名儿的各色山花儿,仿佛都经仙女的纤纤巧手,由天上散到这儿来了。那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宝卉佳花,布满了沟沟壑壑,高高低低的,把座座山峦装点得缤纷妖娆,宛若一条色彩斑斓的从天而降的彩河。这时,我又一次地想起了黄河。
⑥黄河也有它妩媚妖美的一面。这河儿,自出峡关(三门峡)以后,渐入平沙,河床宽阔,水流平稳,缓缓地在平面上流着、淌着,阳光一照,金灿灿,犹如大地上铺展的一条长长的柔柔的黄绸。金汁儿般的水波,就像一个孩子,走着玩着,折着弯儿,转着圈儿,给这黄绸上拧下许多旋子,就像高档家具上的烙花儿;它还在河旁遗下一些深坑浅塘,大的、小的、青的、蓝的,比花色还鲜艳,比花朵还好看。这不就是水上的“散花坞”么?黄河也是一条“花河”啊!
⑦还有那非凡的气势,硕大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充沛的活力……二者又是何等相似呀!
⑧更为有趣的是,有关黄山的传说竟然也和黄河遗下的掌故差不多。打我记事儿起,就知道黄河里跳动的是我们祖先的脉搏,而在黄山上,我竟也寻到了我们祖先的足迹。据当地老人说,因黄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黄帝便带着他的谋士们到这儿炼丹,想炼出一种妙药来,庇佑天下的黎庶。不想,他先服了几粒,便飘然而去,化作了高大的轩辕峰,立在云端,日日夜夜地守护着他的子民……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在黄河岸边,听到的是《保卫黄河》的雄壮而豪迈的歌声;而今,在黄山的峰巅,那嘹亮激越的《新四军军歌》,也还在我的耳边飘绕……我常这样想: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那么,黄山不就是一柄矗立在这摇篮边儿上的保卫我们民族的倚天长剑么?如果说它们都是我们民族的化身,那么,黄河就是那躯体里跃动的血脉,黄山则是这躯体上的坚强的脊骨。
⑨而今,黄山黄河溶为一体了,在我的眼目中,黄山就是立着的黄河,黄河就是流着的黄山,它们在我的心里,占有同样的地位,我心中那充盈的爱河也分作两支,一支流向黄山,一支注入黄河。我发现自己的这种感情是与人们相通的,那飘荡在山顶山脚的歌声可以作证。你听,游人们正在深情地高唱《中国心》呢,一些华侨的眼睛里还闪着莹莹的泪光: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黄山黄河“何等相似”,从文中看,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表现它们的相似之处的?请简要概括。
通观全文,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作者将黄山喻为“立着的黄河”,新奇大气,意蕴丰厚。结合文意,试阐释比喻的内涵。
从描写对象看,第④段与第⑥段有何不同?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美西藏
王宗仁
我有过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到西藏的人生经历。常常有朋友问我,去过西藏和没去过西藏的人,都为西藏旷世绝伦的美所折服,你告诉我西藏到底美在哪里?
地处地球之巅的西藏,平均海拔4 000米,酷寒缺氧,飘雪的日子覆盖着四季,那里的雪山、冰川、峡谷和冰河湖泊弥漫着古老的神秘,蕴藏着深邃的景观。在西藏,一些重复的东西始终重复着,接连不断,比如暴雪断路,比如天葬轮回,比如经文旋转……我每次一翻过唐古拉山踏进西藏的门槛,就自然而然地有一种来到人间最后一块净土的宁静阔远的感觉。有时一朵白云一片雪花就能把我醉倒。真的,当我置身于西藏的山水中时,往往有一种一脚此生、另一脚彼世之感,竟然忘了归途。
西藏之美,美在草原。藏北草原,亦称羌塘草原。浩荡无边的草浪不断地涌来倒去,西藏的春天就是被这藏北的青草一针一线地缝在了永冻层上。它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其实大还在其次,主要是它的富饶。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有异常丰富的资源。药材有冬虫夏草、贝母、雪莲、藏红花等,珍稀野生动物有存世很少的藏北野驴、藏羚羊和野牦牛等,矿藏有黄金、锑矿、铜矿、硼砂等。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像晶亮剔透的围墙绕它而挺立,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犹如两根飘逸的丝带贯穿整个草原,紧凑而妥帖地勒在它的腰间。蓝天白云之下,是茫茫草海和镶嵌于草原的曲曲直直的河流溪水,那水是静的,几乎不流动,清澈见底,倒映着雪峰、碧空、云彩,真是一幅天地合一山水合一的宁静、和谐、壮美的画卷!汽车和火车并驾齐驱开过来了,悠长嘹亮的车笛叫醒了牧村,叫醒了草场,叫醒了长鞭!初春,看一颗草粒如何悄悄萌芽;盛夏,看一望无际的草浪浩浩荡荡地涌向天边。
西藏之美,美在阳光。我是去了西藏多次之后,才真正地体悟到为什么拉萨被人们称为日光城。那是一个盛产阳光的地方,我们把整个西藏都称为日光圣地也不为过。每天早起的雄鹰将那苍劲的翅膀在唐古拉山巅一斜,太阳就轻轻地跃出来,温暖了西藏的每个角落。雅鲁藏布江最先溅向一片露水般湿润的阳光。西藏太阳的颜色与别处不一样,是橘黄色的,镶着淡淡的红边的浅黄。看上去绝不晃眼,柔柔的,酥酥的,暖暖的,爽心悦目,美!阳光下,牧业兴旺,糌粑飘香,佛光灼灼,还有静立在山顶的和平哨所。
如果有幸遇上藏家人晒浴的日子,你不妨静静地躺在拉萨河畔的茸茸草滩上,舒展四肢,嘴里含一块酥油糖,让阳光从身上脸上轻手轻脚地滚过,先是抚醉了你,接着抚化了你。这时你得到的是一种最时尚的物质享受与最纯粹的藏族风情合二为一的精神享受,领略到的是藏地新生活的甘甜!
西藏之美,美在青稞酒。这样的场面我们在屏幕舞台和文艺作品里经常会看到:藏族同胞双手捧着酒碗,高高举过头顶,与一条洁白的哈达同时献给尊朋贵客。客人双手接过酒碗,轻轻呷一口,主人立即给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第三次必须一饮而尽,才不为失礼。那酒便是青稞酒。青稞酒是藏家人男女老少酷爱的饮料,婚丧嫁娶和节假日都必不可少。豪饮,在西藏无论是牧区还是城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夏日的草场上,冬天的火炉旁,“一心敬”“六连升”“八匹马”……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那些肤色被高原紫外线照射得黑里泛红的藏家汉子们,温上青稞酒,频频举杯,痛快畅饮,一醉方休。醉中的汉子额头上那似刀刻出来的额纹,更能彰显出藏家民族的强悍。游牧人最喜骑马饮酒,一手举杯,一手抓缰,真乃酒气冲天,马蹄踏香!
西藏美在哪里?这是一百个人会得出一百种答案的问题。布达拉宫的千盏佛灯不美吗?造山运动喷涌起的珠穆朗玛峰不美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美吗?被人誉为天上绿宝石的纳木错不美吗……归根结底,最美的还是创造了美的西藏各族人民。只要你走近那些穿着氆氇袍、蹬着长筒靴、挎着镶有绿松石藏刀的藏胞,你就会得到许多故亊,明白许多事情,获得许多营养!以“我有过上百次穿越世界屋脊到西藏的人生经历”开篇,有什么用意?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西藏,一些重复的东西始终重复着,接连不断。
(2)往往有一种一脚此生、另一脚彼世之感,竟然忘了归途。文中第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中语句,就其中一种作简要赏析。
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时间的间隔让我每一次都能清楚地看见它向消失迈进的步伐,尽管那步伐细微得如一个人一天内的衰老。
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跪在地,虽然我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近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近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田野的风裹挟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青翠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
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不见了小时候攀爬过、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的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脑袋。我简直怀疑它是否是一只狗。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同样,一座城市的兴起,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只不过,维系城市记忆的方式往往要依靠发黄纸页上的墨色的文字。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城市兴起于村庄,正如当初村庄诞生于荒野,脚下的荒野也许正掩埋着远古的都市。这只是一种替换,一种轮回,城市与村庄的区别只是时间。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浮在万绿丛中的叶。”这句话写的是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①人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不论多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的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份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绝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一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⑦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⑧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背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打开书本,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阅读的时候,我看见自己的灵魂游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心一下就踏实了,时空就定格在书页之间。
⑨做一个出门人,最好是能在另一个城市找到自己的朋友。那天晚上,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坐在一家茶馆里,茶的清香弥漫在异乡的空气里。我们闲闲地聊着,仿佛从没有分离过,也不曾生活在彼此不同的城市,那种突然涌出的温馨十分奢侈,就像一片片舒展着的茶尖,碧绿了我们的心情。朋友突然提到灵魂,他说现在的人天天都在忙,忙来忙去,已经顾不着灵魂了。心角有盏灯跟着忽闪了一下,灵魂原来和物质是无关的,灵魂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那天晚上,背着自己的灵魂走在异乡的路上,我的内心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踏实。选文开头说“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请结合全文说说句中的“什么”指的是什么。
简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
(2)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文章第③段写道:“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这样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谈谈你对选文主题的解读。需观点明晰,言之有据,适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