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是指对哪两个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哪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2)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3)是哪一年的哪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1)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
(2)根据材料2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材料四武汉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信枢纽。1998年武汉全市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20倍,平均每年增长26.8%,到2005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63亿吨,累计实现利税74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525.18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8.18倍。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并分析采取这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4)比较材料三、四斯塔夫里阿诺斯和内藤湖南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材料二新航路

材料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提取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