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2008年8月8日北京将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100年前“奥运三问”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 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
C.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 D.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
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满汉官僚的矛盾 |
C.义和团运动 |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
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