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①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清闲的。”
②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工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③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出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④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会强。”
⑤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自然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们,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⑥希腊哲人,想出一套训练帝王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作一个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种帝王的训练。
⑦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三十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⑧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的经典。
⑨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还是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仍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⑩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11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死一个文化的。
○12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坚忍不拔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13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14天暗下来,星星,一个一个的亮了。
题目“哲学家皇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所指之人有哪些特点?
作者在湖边遐想,思考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5—8题。
雨中的荷(聂春友)
①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该是何等的风姿呢?
②几天后,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击着风雨。
③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水不歇的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动越小……而那些姿态各异的荷花,在风雨中颤抖着,尽管有的被雨扫去了美丽的花瓣,有的被风扯乱了金黄的花蕊,那一株株纤细的荷茎,依然挺立着;那一朵朵残留的花儿,依然笑对苍天,用自己的身躯,遮挡着风雨,守护着下面幼小的花蕾……
④我们乘船下到湖中观赏,尽量让船贴近花丛。在映荷桥下,一株盛开不久的荷花,在风雨的摇曳中,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仍直直地伸向桥顶,直到顶上了桥底,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尽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稚嫩的身躯,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还有一株荷,她的茎干受到过伤害,曾险些被折断,然而,在伤口处,那细瘦的茎干只是稍稍向下弯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举起一个饱满的花蕾。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不同,目光顺着水面望过去,风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花叶相依,亲密无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出铮铮傲骨。有的花形虽被风雨吹散,花瓣随波飘零,却神采依旧,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泰然。还有几朵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任头上百花争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
⑤雨越下越大,我们弃舟登岸,走进荷园北侧的二仙居。这里供奉着和、合两位仙人的汉白玉雕像。这两尊雕像不像其他神仙那样正襟危坐,双眼俯视着人世间,而是像两个天真无邪的稚子,喜笑颜开地奔跑过来。多少年来,人们把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睦与社会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满幸福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人们让和仙背负着荷花儿,一方面是“和合”与“荷”谐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荷的情操的敬重。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两位仙人的故事时,我忽然忆起刚走进荷园时,那一个个荷的团队,协力同心、抗击风雨的情景……我们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正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具有荷的这种精神境界吗!
⑥窗外雨声连绵,脑中忽然掠过古代文人雅士关于荷的种种咏叹。有诗曰“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虽说出了荷的灵动、大气,但缺少荷的沉练、豁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绘就了荷的高雅,却又过于华丽,反而冲淡了荷的神韵、荷的情怀;而“留得残荷听雨声”,荷的韵致倒也勾勒出来了,但一个“残”字,总觉得内中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惆怅。面对这满湖涌动的翠绿,一池抗争的嫣红,好像任何诗句都难以准确传情达意。
⑦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规律。
⑧其实荷的一生,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从破土、发芽、开花到残落,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
⑨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风、大风、暴风,对荷仅仅是一个考验,是一种锻炼。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文章第4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荷?表现了荷的什么精神?
文章第6段引用了一些古人咏荷的诗句,写了荷的哪些特点?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②简要分析第2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文中第5段写到二仙居里供奉着的和、合二仙,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幕。
尚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了,痒痒的、酥酥的。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选自《沙地》2008年第2期,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湿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慨,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 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试探究“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古镇魅力
毛国聪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被一群小家伙环围着,他旁边的一张木制大圆盘,被线条均分为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里均画有栩栩如生的鸡、鸭、兔、狗、鸟等小动物。木板正中是一根活动的竹制小棒,仿佛钟表的时针。每个孩子只要轻轻地拨动小棒,都会惊喜地获得老人用黄糖做成的小动物。老人用小勺舀起温火熬制的黄糖,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挥舞,像在写字,又像在作画。不到一分钟,一只小鸟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木板上。老人拿起一根细竹签,轻轻一粘,还没来得及把它插在麦草捆制的草把上,那个性急的小男孩就“抢”了过去,他中奖了。老人目送着那小男孩举着 “小鸟”,蹦蹦跳跳地消失在石板小巷尽头。老人又专注地开始了他的“工作”,不,是在表演,甚至有些夸饰炫耀地展示着他代代相传的精湛糖艺。
斑驳的土墙,经过岁月砥砺的灰瓦屋檐,檐下那个做糖艺的老人,被阳光涂抹成了一幅油画。他仿佛是在远古与现代文明交错中留存下的一个甜蜜回忆。让我每一次在黄龙溪古镇漫步时,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在那遥远的童年,该也有这样亲切而温馨的记忆?
在古镇街头的拐角处,我突然听到一阵叮当的铁锤敲打之声。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铁匠铺。一位约摸60多岁的老师傅,健硕的胳膊抡着一把大铁锤,正在一块烧得红红的生铁上用力敲打着。红红的火苗映出了被岁月坚硬了的地面、风箱、水壶以及悬空的阁楼。他满面红光,身体强健。他说,他早已不再以打铁为生,但至今仍然每天坚持打铁。打铁手艺是他家世代相传,几十年的打铁生涯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割舍的部分。有时,附近的居民来订制一个晾衣叉子,一把铁铲,一柄锄头。没有订货的时候,他就随意打制一些自己喜爱的菜刀、剑等小玩艺儿来出售。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在农耕时代不可或缺。而到了现代,铁匠铺却成了古镇的装点,岁月流痕的象征。
在黄龙溪古镇,你会与印花染坊里的美丽姑娘不期而遇,会突然撞见在残损的窗格下纳鞋底的婆婆,会遇见三两个手拄拐杖坐在黄桷树荫下闲谈的老人,会在织布机前驻足沉思,会在典当铺前留恋不去,会在三县衙门里当一会儿县令、衙役……印花布、绣花鞋底、铁匠铺、典当铺、县令、纺车等等在现代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精美的雕花窗棂无法营造冷暖适宜的家居,手工布艺制品多在舞台上展示。而各种诸如放生会、庙会、火龙狂舞的古老节日仅仅是现代旅游生活的一个个娱乐节目。然而,透过它们,我却寻觅到了祖先们生活的印迹。
几乎每个古镇都有这样的情景。江苏的周庄,桐乡的乌镇……每次走进古镇,我总是像个孩子似地被它们所吸引。我也不断地叩问自己:是什么使我迷恋于此?古镇的魅力何在?是斑驳的展示着历史烙印的青瓦土墙?还是吟唱了数千年至今不绝的水车?是岁月经过留下的足迹,还是人类发展遗弃的废墟?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房还是那样的木制瓦房,街还是那样的青石街道,可小镇却因为诸多不曾消失的物事而成为了古镇,成为了人们游历的风景。只是它们不再以实用的形态切入我们的生活,而是以文化和艺术的姿态走进了我们。也许,这就是我们旅游古镇的缘由。
人类的脚步走到今天,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忆,它们有的以文字书本的形式留存着,有的以思想智慧传承着,有的以人文的精神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我们没有了无根的恐惧,断裂的迷茫。沉醉于黄龙古镇,我感到它浓厚的农耕文化,正鲜活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使古镇彰显出有别于自然景区的独特魅力。
《人民日报》(2009年2月3日16版)
结合文意,简析下列文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2分)
(2) 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情景凝滞脚步。(2分)
文章为什么细致描写“做糖艺的老人”和“打铁师傅”?(6分)
结合全文,分析古镇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思想的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总是过火。某种思想风行起来后,先是得到合理的发扬,接着就过了头,支持者拜倒在“非理性的繁荣”之下,然后就是破灭。
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看一看格林斯潘去年出版的《动荡的年代》,你就知道思想环境的变化有多快。格林斯潘在198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盛赞金融市场的魔力,斥责呼吁加强监管的人愚蠢。格林斯潘曾被视为大师,地位无比尊贵,以至于麦凯恩去年提议由格林斯潘领导一个税务改革委员会。但眼下格林斯潘的声誉正在下滑,而麦凯恩则摇身一变,充当起监管的拥护者。
当思想牛市崩盘时,就会发生这种思想倒戈。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核心思想: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近30年来,这三种思想都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增进了繁荣和自由。但这些思想走过头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场灾难。
次级抵押贷款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它助长了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想。2005年4月,格林斯潘称赞次级抵押贷款帮助更多人拥有了住房,称之为“市场反应的代表,推动了我们国家整个历史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里根——撒切尔改革的奇袭部队,投资银行家被容许拿他们的银行在这个新市场上押宝,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其他具有里根——撒切尔时代特征的思想,包括私有化和促进民主等,同样经历了过火阶段。
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想法时,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梦想。但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形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而英国铁路私有化的失败,又产生了反冲作用。
同样,在保守主义时代开始时,海外战争在西方被视为过时的东西。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改变了这种情形。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干预行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波斯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使英美领导人对于动用武力变得更加随意,过于随意。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将意味着思想的钟摆未来将摆向相反的方向。
促进民主的思想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周期。苏维埃帝国解体被视为右翼普遍主义(这种主义认为所有人都渴望民主自由的市场制度)的终极证明。民主全球化的拥护者变得更加自信。在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的政策,到2003年已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一种成功的思想再次从合理走到过头,并再次产生了反冲。
大胆的思想投资者现在应该保持警惕。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取材于2009年1月12日《参考消息》)
最能准确概括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次级抵押贷款政策对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的强大刺激。
B.对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市场自我调节的过分鼓吹。
C.对外肆意地扩张,随意地使用武力,实行民主促进的政策。
D.格林斯潘等人的误导及投资银行家在新市场上的错误押宝。

下列不属于“思想的钟摆将朝相反方向摆动”依据的一项是 ( )

A.曾推动过社会繁荣和自由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
B.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使倡导私有化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
C.被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激励着肆意扩张的海外战争,正受到来自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的困扰。
D.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促进民主的政策,在2003年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后,再次产生了反冲。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里根——撒切尔时代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是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B.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思想都经历了开始时的被嘲笑、风行起来后的发扬、过火直到破灭的过程。
C.目前世界上加强监管和遏制民主之类的思想正处上风,相信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D.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并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庄周的燕子
格 致
①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以免受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②庄周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几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③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④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它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⑤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遁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⑥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⑦是有人将燕子比作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选自《从容起舞:我的人生笔记》,格致获得2008年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本文主要写的是燕子,题目却是“庄周的燕子”,联系全文,从行文和主旨角度分析其原因。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中“大智慧”的具体内容。
结合第二自然段,理解“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这句话的含意?
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文中加点的“伎俩”“狡诈”表达的情味和效果。
答:
(2)怎样理解“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这句话的内涵?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