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正确的应该是
①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 ②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
③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④发展中国家应该抵制全球化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 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
|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
| C.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
| D.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与这种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罗斯福新政 |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有学者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乏早期运作资金的背景下,马歇尔计划通过欧洲主动申请、美国提供有条件援助的方式,使美元全面介入西欧各国的经济结算环节,实际占据了世界货币的制高点。”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 B.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C.推动了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 |
| D.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 B.柏林墙修筑 |
| C.朝鲜战争 | D.华约组织建立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 B.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
| C.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 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