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B.素善留侯张良好善:与……交好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D.不如因善遇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夜访,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项、刘矛盾出现了转机。
B.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点就通,不但对项伯“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C.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D.刘邦本无意做关中之王,因“鲰生”的劝说才生此念头。入关后,他秋毫无犯,“籍吏民,封府库”,可见其对项王并无二心。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祈雨于他祠不获,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满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力,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愧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有道之上,又何以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以成文徐:缓缓。
B.高而望上乘:登上。
C.而不以为泉克:攻克
D.自天竺讲事谢:辞去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无穷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态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
B.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文章游记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是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于秦质:做人质
B.田光曰:“敬奉教。”乃焉造:到……去
C.太子逢迎,行为导却:表转折
D.愿足下急太子过:探访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燕太子丹者,尝质于赵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丹怨而亡归
B.①愿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②遂自刎而死
C.①其少时丹欢②失其所,不知
D.①跪蔽席②田光俯笑曰:“诺。”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
B.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
C.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
D.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

翻译
(1)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
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③。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枝梧:抵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渡击赵,大破之河:河流
B.从盱台彭城之:往,到
C.立羽为上将军假:代理
D.将戮力而攻秦戮力:同力,并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筑甬道输之栗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
B.①项羽悉引兵渡河②太子丹恐惧,请荆卿曰
C.①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常身翼蔽沛公
D.①九战,绝甬道②吾还也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B.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C.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D.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孙征君①传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茅元仪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上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②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③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④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⑤。其与人无町畦⑥,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素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者。
鼎革⑦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白泉书院,而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注】①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②台垣:指御史。③职方:官职名。④弦歌:古代读诗,用琴瑟伴奏者称“弦歌”,后即泛指儒家的礼乐文化教育。⑤庸行:日常行事。⑥町畦(tīng qí):田界。比喻界限、规矩、约束等。引申为威仪。“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⑦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朝柄:朝廷大权
B.其治身务自刻砥刻砥:刻苦磨炼
C.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无:无论
D.素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者。阴:阴暗、卑鄙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 /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 /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 /叨秽者争出其门 /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B.先是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 /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 /逆阉魏忠贤窃朝柄 /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 /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C.先是 /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 /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逆 /阉魏忠贤窃朝柄 /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 /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D.先是高攀龙 /顾宪成讲学东林 /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 /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得政 /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 /东林诸君子为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奇逢注重修养,有治世的经略,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他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明灭亡后,曾拒绝了清廷的征召。
B.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走狗,把东林诸君子看作是朋党加以打击,杨涟、左光斗等人都惨遭杀身之祸。
C.孙奇逢为人正直,不惧奸邪,曾上书朝廷弹劾魏忠贤;同时,孙奇逢又平易近人,即使是地位卑微之人也以诚相待,由此天下闻名。
D.本文既颂扬了孙奇逢不畏权势的节操,也表扬了他坚持朱子之学、坚守孝义、待人真诚的品行,选材得当。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①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上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翻译:
②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该博文史,有筹略。少与太宗友善,太宗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时突厥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无忌曰:“今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无忌深以盈满为诫,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犹疑不决。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高宗即位,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比者上疏无可采者。”无忌对曰:“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帝将立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显庆四年,许敬宗称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鞠之。敬宗曰:“无忌威能服物,智能动众,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帝泣曰:“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帝竟不亲问,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敬宗寻遣袁公瑜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
(节选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务在戢兵戢兵:用兵打仗。
B.无忌深以盈满为诫盈满:骄盈自满。
C.于是建立遂定建立:确立储君。
D.籍没其家籍没:登记没收。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B.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C.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D.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无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轻时就和太宗关系密切,能出入太宗卧室;大臣密奏他权势过盛,太宗将奏章拿给他看。
B.长孙无忌敢于直言。太宗立储君时犹疑不决,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晋王仁孝;高宗想立武氏为皇后,他多次明确反对。
C.长孙无忌见识过人。他反对背盟攻击突厥,结果使突厥不战而亡;高宗认为上书献策没有可采纳的,长孙无忌则认为应坚持开启言路。
D.长孙无忌结局悲惨。高宗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长孙无忌被免去官爵;许敬宗还指使人以谋反罪名审讯他,逼迫他自杀。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
(2)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