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或结论 |
A |
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
说明该钾盐是K2CO3 |
B |
向含有少量FeCl3的MgCl2溶液中加入足量Mg(OH)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 |
除去MgCl2溶液中少量FeCl3 |
C |
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
说明常温下 Ksp(BaCO3)<Ksp(BaSO4) |
D |
C2H5OH与浓硫酸170℃共热,制得的气体通人酸性KMnO4溶液 |
检验制得气体是否为乙烯 |
制备相同质量的硝酸铜,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Cu+HNO3(浓)→Cu(NO3)2 |
B.Cu+HNO3(稀)→Cu(NO3)2 |
C.Cu+AgNO3→Cu(NO3)2 |
D.Cu ![]() ![]() |
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地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可能是
A.Mg2+、Al3+、Fe3+ | B.H+、Mg2+、Al3+ |
C.H+、Ba2+、Al3+ | D.Na+、Mg2+、Al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pH < 7的雨水就可看作“酸雨” |
B.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燃烧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C.用NaClO溶液代替Cl2作为漂白剂是由于它难分解且在空气中可转化为HClO |
D.“China”一词又指“青铜”,反映了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作为“青铜故乡”的形象 |
选择萃取剂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有关这种萃取剂应具备的性质和说法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且必须易与碘发生化学反应 |
B.难溶于水,且必须比水密度小 |
C.萃取剂可以选择酒精 |
D.难溶于水,且碘在此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用NaCl固体配制0.1 mol·L-1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
A.将5.85gNaCl固体溶于1 L水中可配成0.1 mol·L-1的NaCl溶液 |
B.称量时,将固体NaCl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 |
C.固体溶解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直接加水稀释到刻度线 |
D.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