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 B.保留习惯旧俗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 B.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
C.农商并重,反对奢侈 | D.劝课农桑,重视农业 |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 B.劳资矛盾尖锐 |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 D.商品经济发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 |
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 |
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业发展 |
D.一些诸侯国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器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