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中、日、美、英四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关数据,回答
|
人均能源消费(世界平均为100单位)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 |
美国 |
478 |
20 |
日本 |
24l |
11.6 |
英国 |
237 |
9.2 |
中国 |
53.6 |
2.8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是气温增高主要原因 |
B.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人为排放是惟一的原因 |
C.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是控制全球变暖的措施之一 |
D.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质量恶化 |
为了控制全球“温室效应”,下列生产部门应该着重治理和改造的是
A.造纸厂 | B.火力发电厂 | C.石油冶炼厂 | D.电镀厂 |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 B.不协调---协调 |
C.协调---不协调---协调 | D.协调---不协调 |
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
D.浙江、山东、北京、福建 |
我国是世界上区域差异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A.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
B.我国幅员辽阔,地势高差大 |
C.历史上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作用差异很大 |
D.历史上我国战争、自然灾害等频繁发生 |
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范围图,读图回答各题。甲、乙、丙三大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A.甲区纬度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
B.乙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
C.乙区不临海,故不受夏季风的影响 |
D.丙区背陆面海,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
图中三大自然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甲区草场广布,河网密布 | B.乙区高寒缺氧、冻土广布 |
C.丙区一马平川,终年温湿 | D.甲乙两区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可以它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该线经过甘肃、陕西和河南三省南部以及安徽、江苏北部。据此回答各题。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米 |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寒温带针叶林 |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 |
B.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
C.北方民居房檐宽 |
D.同高度楼房,北方南北楼间距比南方大 |
造成我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 | B.地形 | C.土壤 | D.热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