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①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②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觉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③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④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⑤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⑥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⑦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请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请赏析第⑥段语言上的特色,要求不少于两个方面。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你健康吗?
杨潇冯韶文
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与2000年的第一次相比有明显变化。如果以2000年的统计结果为基数100,那么到2005年,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为99.14,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为90.35,国民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为103.43,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素质正在爬升——男性可以做更多的俯卧撑了;我们的身材有点走样——衣带渐紧,小腹渐凸;我们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肺活量、血压等数据不容乐观。
而根据2008年初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消息,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05年73岁。
好消息更会俯卧撑了
身体素质是一个全国“普涨”的指标。
体育总局杨光宇介绍,人的体质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看有5个方面,分别是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应急能力,“但是后两项监测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因此报告并未纳入。”
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副主任安平则给了一个直观的标准:对普通人来说,一个判断体质的简单办法,就是看你能做多少个俯卧撑。
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说,俯卧撑反映的是肌肉耐力情况,从2000年到2005年,国人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20-39岁年龄段的成年人提高幅度最大。
坏消息腰粗了
2005年成年男性肥胖率为9.3%,超重率则高达33.2%——而2000年时,这两个数字分别为7.6%和31.9%。体育总局专家周琴璐说:“超重(而不肥胖)的人数比肥胖的人数多,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预备’着胖起来。”
和2000年以前相比,中国成年男性的体重、胸围、腰围明显增长,臀围则无变化,彭博新闻社7月8日援引美国《保健事务》的一份报告称,随着财富的增加,中国人的腰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增长都快。“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后还可能增加一倍,这种变化可能对中国的劳动力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报告如此预测。
70后、80后、90后
1985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等部门在28个省区联合开展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此后,于1995年、2000年、2005年又进行了相同规模和内容的调研。
根据过往4次调研,可以大致描绘出一个典型的“70后”、“80后”和部分“90后”在中小学时期的身体变化:“80后”男生要比“70后”男生高3厘米,重3.8公斤,“90后”男生则又比“80后”男生高1.9厘米,重3.6公斤;“80后”女生比“70后”女生胸围增长1.6厘米,而“90后”女生比“80后”女生胸围又增长1.3厘米。这其中,身高增长“前快后慢”,到“90后”一代速度已经明显放慢,体重增长则“前慢后快”,到“90后”一代,重量和围度增长的高峰仍将继续。
在机能、素质方面,同样是学生时代,“80后”比“70后”的爆发力和速度明显提高,而耐力则有所下降;“90后”则在机能和素质方面呈现全面下降,耐力下降尤甚。
吃得多了,动得少了
受访专家常常用8个字概括国人体质变化的原因,即“吃得多了,动得少了”。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
油过量,盐也超标,传统中国菜讲究盐味,到2002年,国人人均每日摄盐量为12克,两倍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
过量的油盐在体内运行,增加了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也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2002年,18.8%的成年中国人患高血压,总人数估计超过1.6亿,比1991年增加了7000多万人,并且“城乡差距已不明显”。血脂异常率也达到了18.6%,此外,还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周琴璐用“静坐为主”来描述很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在《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报告》庞杂的表格中,她提醒我们重点关注25-39岁年龄段的体质状况,“尤其是25-29岁年龄组的,他们大学刚毕业,从学校到办公室,身体机能下滑得最厉害。”
在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中,有65%的人在这一年没有参加过任何体育活动。以年龄段划分,体育人口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36-45岁和26-35岁成为国人中最为“静态”的两个群体。2000年的统计表明,体育人口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个百分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肥胖的发生率低于非体育人口1.5个百分点。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1期,有删节)
请结合本报告概括回答“70后”“80后”和部分“90后”的体质在中小学时期有怎样的变化。
针对中国人健康与否的疑问,本篇报告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试探究“36-45岁和26-35岁成为国人中最为‘静态’的两个群体”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蘑菇鸟
张铭书
(1)老范很有钱,但老范很不快活。
(2)这个感觉是从副县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后才有的。以前老范几乎没在家里吃过饭,每日被很多人簇拥着去各种各样的饭店,那时吃饭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痛苦。他那时常想,要是退下来就好了,就不必再忍受这种吃饭的痛苦了。然而,一旦真的退下来后,嘴巴却不适应了。家里的饭桌上虽然也有不少菜,但哪里比得上外边呢?可是这时再没人请他去了,于是吃饭重新又变成了一种痛苦。他虽然生得五大三粗,却心眼极小,舍不得花钱,拔根汗毛都嫌疼,于是这胃就跟着他愈加痛苦,眼看着将军肚一日日瘪下去,脸部面积也严重缩小。这时他老婆倒乐起来,不由替老范庆幸,减了多年的肥,现在终于成功了,也算是一种意外收获吧。可是,肥倒是减了,血压却没减下来。老婆知道他心里苦闷,决定带他离开政府大院的住处,到别处去散散心,省得看到同一个楼上的人老去饭店刺激他。
(3)于是,就去了近郊的碧螺山,老范还在位时,在那里买了一座农家小院。
(4)碧螺山是本地有名的风景区,每日都有不少的游人。老范的院子很大,住不过来,就把空闲的房子出租给一些外地游客。
(5)在四五个临时房客中,有一个小伙子叫小方。小方是美院的学生,趁着暑假来此地写生。
(6)小方在房门前挂了一只鸟儿,翠羽如锦,啼声如琴,美丽异常,却没人能叫上它的名字。院里的人闲时总爱逗弄它一下,大家都很喜欢。
(7)一天傍晚,小方背着画夹从山上归来,突然发现鸟儿不见了。小方很着急,四处找寻。老范的老婆也从房间里出来热心地帮他找。小方急得抓耳挠腮,连连顿足。
(8)老范的老婆不以为然地说:“不就一只鸟儿嘛,也许自己飞跑了,至于那么着急吗?”
(9)小方却愈加不安:“范婶呀,你不知道,这鸟儿呀,要是真飞了,我还用不着这么揪心,我就怕被人不小心吃了,那就出大乱子啦!”
(10)范婶笑了:“才那么点大的一只鸟儿,不够塞牙缝的,炖不了一茶盅汤,谁会吃它呀?”
(11)小方:“如果是平常的鸟儿,吃就吃了,也没什么,但这鸟不一般呀!”
(12)范婶:“怎么不一般了?”
(13)小方:“这只鸟儿,是我前几天到闽南山区写生时,当地老乡帮我抓的。在那里,这种鸟儿飞得到处都是,叫得特别好听,羽毛像缎子一样光滑漂亮,落得一院子都是,可是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我当时特别纳闷,问老乡,这么美的鸟儿,怎么没人捉呢?他们不屑地说,嘁!谁捉它干嘛,看起来好看,却没一点用处,它的肉有毒。他们告诉我这鸟俗称蘑菇鸟,意思是说,长得就像山林里的野蘑菇,越是看着鲜艳漂亮的,越是有毒性。这种鸟,专以各种虫子为食,身藏百虫之毒,不小心误食后,一开始没什么反应,但会慢慢侵入人的神经系统,最终促成痴呆,目前还没研究出有效的药物。我当时爱上了这鸟儿的漂亮,想画上几幅,就捉了一只带回来。”
(14)范婶立刻紧张起来:“万一有人吃了,怎么办呀?就眼瞅着变成傻子吗?”
(15)小方:“听当地老乡说,他们老辈的人,流传下来一种土方,很灵验,方法也简单,就是饮用一种腥臊的东西,最好是自己的尿,一天一杯,七天见效。据说尿液里面含有一种特殊结构的酶物质,能分解这种鸟肉的毒素。”
(16)蘑菇鸟终于没有寻到。小方伤心地回屋去睡。
(17)半夜里,小方的门被急促地敲响。范婶在外边颤着声音问:“你说的那个土方很有意思,我准备记下来,防备别人用得着时帮一下忙。但我有一个疑问,人尿喝下去后,如果吐了怎么办?还管用吗?” 小方在被窝里偷着笑:“管用。把不该吃的东西,全吐出来就没事了。”
(28)第二日清晨,小方溜达到花鸟市场,打算买只鸟儿赔给那位出差的朋友。原来那只鸟儿,只是朋友临时托他看几天的,他也闹不清什么名儿。
(29)小方拎着新买的鸟儿,在回来的路上撞见老范,老范正在河堤上练倒步,一脸腊黄。
(选自《文艺生活》2007年第1期)
从第二段加点的两个“痛苦”中可以看出老范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小说为什么要以“蘑菇鸟”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的主体部分没有对老范的叙述,却用大量笔墨叙述小方和老范妻子寻找蘑菇鸟的情节,这会不会喧宾夺主?有人认为结尾两段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弘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据估计,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至20世纪90年代,有约50吨塑料、玻璃和金属被倾倒在珠穆朗玛峰。而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摘自2007年1月4日《羊城晚报》,作者石子砚。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奥运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广受关注,受到人们的持续追问。

E.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F.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就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将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五十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的含义。
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魔星高照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牛年的春晚中,凭借一枚戒指、几只鸡蛋,刘谦,这位来自台湾的魔术师以“奇迹”的速度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他的这句口头禅也成为了一句流行语,那么,奇迹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他。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术。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显露出来了,“很多大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刘谦对魔术的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刚开始上台表演时,刘谦很紧张,不苟言笑。他的表演带给观众的多是紧张和惊奇,少有笑声。妈妈一直很支持刘谦表演魔术,她发现了这个问题。“观众走进剧场,主要还是来寻找快乐的。可你没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妈妈希望你在舞台上表现出轻松、快乐的一面。”这是妈妈给刘谦的提醒和告诫,这让刘谦恍然大悟。在以后的表演中,刘谦开始不断尝试给魔术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幽默的语言、俏皮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惊奇之外的快乐。而也正是这些突破,使刘谦的魔术表演大受欢迎,而刘谦也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魔术师的偶像明星。这些变化也给刘谦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我的口头禅是‘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舞台上的话。生活中,我更希望自己常说的是‘哪怕没有奇迹,你也要快乐和笑口常开!”’
2009年春节,刘谦在央视春晚通过8分半钟的《魔手神彩》将奇迹展现在13亿观众眼前。自此,魔法王子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9年5月7日,刘谦的魔术亚洲巡演成功在南京拉开序幕。巡演首场获得了极高评价,观众纷纷以“完美极了”来评价这场首演。5月9日,刘谦在巡演中成功地用5秒钟时间分开混在一起的盐和胡椒粉这一魔术,并承诺以后不会再次公开表演。他透露了“一生只可表演一次”的秘密:“两年前在匈牙利,我在街头看到一位老先生,他可以将混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沙子在10秒钟之内完全分开。我当时想了很久,没想出来。我回去想了2个月,真的想不到。我就去找这位老先生,他说这是他的秘密。我回国以后,继续想怎么也想不通,四个月后我又去了一趟匈牙利,我又找到了他,我说我是个魔术师,我真的非常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位老先生最后说,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这个魔术你一生只能表演一次。”
刘谦掀起的魔术浪潮也在各家电视台之间引发了一轮“魔战”。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目标。安徽卫视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术大师: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目前亮相。
与此同时,电视和网络上却也出现了不少魔术揭秘节目。央视春晚后,刘谦“鸡蛋下戒指”的魔术一跃成为牛年网络的第一问,各种“揭秘”的版本也层出不穷。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刘谦说:“如果不是建设性地揭秘,那么当你知道答案后,你只会瞧不起它。魔术是一个清晰的梦境,一个美梦醒了,还会有什么乐趣呢?”刘谦表示,对于魔术师而言,魔术的表演方式可能有100种,“魔术的乐趣在于想像的空间带来的美妙感受”。对于每一个魔术师来说,创造一个魔术的过程十分艰难。“我最快要一个星期,有时候要两三年,春晚的那个魔术,我从设计到表演用了3年,以后我都不会去解密它。”同时刘谦庆幸网上众多的发帖揭秘者当中没一个是职业魔术师。“我要向大陆魔术师的专业素养与操守道德表示敬意,我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人已经猜到。”
结合文本,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有哪些。(4分)
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刘谦自己的话,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5分)
有人肯定刘谦的走红将对小众化的魔术带来积极的意义;但也有人说魔术大众化,使魔术前景堪忧,甚至表示刘谦已红,魔术将死。你认为刘谦的走红和由此产生的魔术热是利还是弊?(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