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
材料二 下列二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生活
(1)材料一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发生哪些变化?请说明其原因。
(2)流行的服饰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结合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阐述这一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按: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三:法国的革命事件和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来自)非洲的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占有制。各国的奴隶贩子其拥护者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自由思想惊恐万状。非洲人在西印度群岛(位于拉美地区)发动的日益频繁的骚动,更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公开大规模输入奴隶是危险的。
——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材料四: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将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
回答:
(1)据材料一、四分析奴隶贸易兴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为什么在19世纪后,奴隶贸易会逐渐停止下来?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国际关系方面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表现如何?其中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 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
材料三: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
、比利地和卢森堡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又称“西欧共同市场”,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经济活动的和 谐发展。……发展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歇尔所说:“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含义是什么?他所说的“自由 制度”是什么制度?
(2)据材料一,马歇尔这次演说提出了什么?影响如何?其实质是什么?
(3)据材料二分析北约组织的性质是什么?
(4)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共同体条约”的目标。《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五月12日(罗斯福)分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
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帖。后来政府还对各洲、各地区甚至很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整的基本原则,实现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的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摘自《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依据处理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
(共17分)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4)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辛亥革命研究热。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你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