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选文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辙《六国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以攻取之外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
B.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 |
C.子孙视之不甚惜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
D.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这里相当于“其” |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 厌烦 |
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自安:保全自己 |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 |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①其实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
B.①然后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被灭亡) |
C.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崤山以西)②可谓智力孤危(智商) |
D.①至于颠覆(到了……的结局)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
选出下列句式中与“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同的一项(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D.戍卒叫,函谷举 |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 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
B.苏洵《六国论》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
D.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
文言文阅读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 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 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异:区别。 |
B.俗主之佐俗:平庸、无能。 |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细大:全局与整体。 |
D.既足以成显荣矣显荣:有才华的人。 |
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A.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
B.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
C.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
D.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 |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 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 2 )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③里:居。④“知”通“智”,智慧。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第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每小题3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坚:锋利 |
B.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揕:刺 |
C.自引而起引:指身子向上起 |
D.荆轲废废:倒下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C.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 | D.北蛮夷之鄙人 |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以乱易整,不武 |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 |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B.秋毫不敢有所近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
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 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
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每小题2分)
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智伯知我知:了解 |
B.赵襄子最怨智伯怨:恨 |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算计 |
D.乃使使持衣与豫让使:让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
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
A.①②⑤ | B.②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