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魏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瞧不起
B.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尚:奉承
C.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破:揭穿
D.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坐:因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君因谓武侯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C.然行之于楚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以刻暴少恩亡其躯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利欲熏心,热切追求功名,为谋求担任鲁将而率兵击齐,竟不择手段,杀死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B.吴起为将,与士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甚至亲自为生了毒疮的士兵吸吮脓液,因而士兵甘为其用,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C.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吴起于是离魏而入楚。
D.司马迁记载了吴起为将为相时的功绩,表现了吴起的政治与军事才干,同时不隐其恶,也展现了他狠毒暴戾、不施仁德的一面。

翻译下列句子: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②粜:tiào,卖出粮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赵构)至相,飞因刘浩见,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飞自知与彦有隙,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时充守建康,金人与贼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
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叛军首领四十余。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飞移屯鄂,授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
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桧遣使捕飞父子。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初,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五子:云、雷、霖、震、霆。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徇:“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B.古良将不能过过:超过
C.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梗:阻挠
D.岁暮,狱不成狱:监狱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现岳飞智勇双全的一组是
①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
②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③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
④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
⑤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
⑥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家世代为农,父亲岳和心地善良,经常节衣缩食来救济贫困饥饿的人。岳飞出生的时候,黄河内黄处决堤溃坝,洪水虽将岳飞连同他的母亲冲走,但未淹死,人们也惊异于此。
B.岳飞年少时很是愿意学习兵法,而且还用心向周同学习射箭的本领。师父周同去世后,岳飞每个月都要祭拜师父两次,岳和认为儿子很是仁义。
C.岳飞在侯兆川与金兵作战的时候,率先垂范,冲锋陷阵,身受多处创伤,打败金兵。可是河北招讨使张所不给军粮,岳飞被迫又投奔了宗泽将军。
D.秦桧十分厌恶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而且把与岳飞姓氏有相同之处的岳州改为纯州,可见一斑。最终朝廷为岳飞洗去冤屈,并封岳飞为“忠烈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2)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两宫深然之。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选自《宋史·王岩叟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方:相比、比较
B.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趣:通“促”,赶快
C.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用:采用。
D.不次超用 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破格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组是(  )
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 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 ④两省正言久阙 ⑤力争之 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他为人正直,不愿去阿谀奉承别人。
B.王岩叟担任监察御史时,常常上书朝廷,为朝廷献计献策;敢于谈论国家安危,敢于直言,对朝廷忠心耿耿。
C.王岩叟在外交事务上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把地理位置优越的两座城堡给西夏人,认为如果自己不给,西夏人就会停止要。
D.王岩叟于元祐六年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是被朝廷破格提拔的。对此,王岩叟到朝廷谢恩,并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翻译下列句子
(1)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徇可尚书郎”,徇不就。
帝以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敦厉备至,期于不许,命皇太子亲往拜焉。循有羸疾,而恭于接对;诏断宾客,其崇遇如此。疾渐笃,表乞骸骨,上还印绶,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帝临轩,遣使持节,加印绶。循虽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车驾亲幸,执手流涕。太子亲临者三焉,往还皆拜,儒者以为荣。太兴二年卒,时年六十。帝素服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谥曰穆。将葬,帝又出临其柩,哭之尽哀,遣兼侍御史持节监护。皇太子追送近途,望船流涕。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注: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课:考核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略:侵占
C.循少婴家难婴:缠绕,遭遇
D.及敏破破:突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命皇太子亲往拜焉于是余有叹焉
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为丹阳内史既自以心为形役

下列给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B.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C.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D.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

皇上认为贺循“体德率物,有不言之益”,从文中看有哪些事实依据?请举例说明。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译文:
(2)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
译文:
(3)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
译文: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秦观《游龙井记》)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徐以成文徐:缓缓。
B.乘高而望之乘:凭借。
C.而不克以为泉克:能够。
D.自天竺谢讲事谢:辞去。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纳光景而涵烟霏    疾击而远驰
B.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
C. 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又何以加于此
D. 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⑵翻译下面句子
①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译:
②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