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
《十袈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A.王阳明《传习录》 | B.文征明《点阐贴》 |
C.顾炎武《日知录》 | D.吴承恩《西游记》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为政以德 |
C.人而不仁,如礼何? |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