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材料二  1957~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引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
  
全国通用粮票(1966年发行)        当代中国第一张股票(1989年发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一五”计划把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7—1958,1958—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什么样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根本性转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以来,尤其自19 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哪些自然科学研究对材料二中图2、3的科技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2)材料二中的科技发明利用的能源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技发明的共同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即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为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2006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题为《中法伙伴关系:一个为了和平和进步的雄心》演讲时提到:“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国希望能够加强人权,加强自由、民主,而且做出承诺,要批准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公约。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请回答:
(1)试归纳材料一的核心思想。并据此指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一些法国的信念”主要指什么?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这些“法国的信念”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中国应如何借鉴“法国的信念。”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 战后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 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或挑战的原因。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超级大国、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3) “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结束后暂时出现了什么局面?
(4) 为什么说多极局势“不可逆转”?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二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4
2
1
1
1
煤炭
6
6
6
3
3
2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铁
5
5
5
4
3
2
水泥
6
8
7
5
4
3
机床

12
6
5
2
1



材料三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大林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列举斯大林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实践这一方针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农业措施的目的。材料二、三中对农业所采取的措施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只是在有了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战胜法西斯侵略的榜样的时候,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了新式的革命党。自从有了这样的革命党,世界革命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
——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48年11月)
材料二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立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探索出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在奋斗目标、革命道路的选择上“照搬”了苏俄的哪些做法?这种“照搬”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表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程中犯了怎样的错误?同时期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简要指出出现该状况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