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两幅示意图(未完全按比例绘制),甲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乙图是将甲图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乙图中a、al、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el、e2表示呼吸消耗量。请据图作答
⑴假设种群Q1、Q2个体数为N1、N2,平均每个个体所占有的能量为Wl、W2,那么N1、Wl与N2、W2之间的关系是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⑵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⑶图P中的c表示 。
⑷图Q1中的b1、d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A、a表示);圆眼与棒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B、b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蝇及雄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代雌蝇和雄蝇的基因型分别是 。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圆眼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_。
(2)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当基因t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在另一次实验中,让亲代一只纯合圆眼雌果蝇与-只纯合棒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则由此可以判断基因T、t位于 (填“X”或“常”)染色体上,F2代雄果蝇中共有 种基因型(不考虑灰身与黑身这对性状)。
(3)摩尔根让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发现白眼的遗传是与性别相联系的,从而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来又通过测交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摩尔根运用的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测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应是 (基因用R、r表示)。
(4)某种雌雄异株的二倍体草本经济植物,其花色由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全为红色,在该种植物的一个大型种群中,发现一株白色雌花,若已知该变异为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某学生为探究该突变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确定该基因的位置。
实验步骤:
①根据突变植株的表现型确定则该突变属于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②让该白色雌株与红色雄株杂交,得到F1,选F1中 作父本, 作母本杂交得F2。
③观察F2植株花的颜色,并统计。
④实验结果及预测:若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丁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D的数量下降,导致C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其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若C增加l 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g。
实验人员用脱落酸和脱落酸抑制剂处理“百丽”桃,“百丽”桃在成熟过程中硬度、乙烯释放量和呼吸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1)果实的硬度与植物细胞膜外的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有关,其主要成分中一种多糖的单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甲可知,使用脱落酸处理能够使细胞中_____________酶和果胶酶的活性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从而使果实的硬度下降。
(3)由图可知,所研究的因变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相同,且经脱落酸处理后可使两者变化曲线的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
(4)由图可知,若将“百丽”桃进行长距离运输,可在运输前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从而延长保鲜时间。
.下图甲、乙、丙、丁四个图中,其中图乙表示细胞气体交换情况;图丙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丁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0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时和19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给图甲确定一个实验目的 。
(2)若绿色植物的一个细胞处于图乙中状态,是否说明该植物一定是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 。
(3)图丙中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若将图丙中绿色植物从B点突然转移至A点条件下,短时间内C3含量将 。若提高温度,曲线的变化是 (上移;下移;不动;信息不足,无法确定)。
(4)丁图中24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 ;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 。
(5)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施用农家肥的方法增加CO2的浓度,其原理是 。
回答下列有关免疫的问题。
在细胞免疫中,致敏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致敏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致敏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致敏T细胞可以来自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致敏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淋巴细胞分泌的。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其在效应T细胞内的具体合成部位是。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流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图2中的FasL称“死亡因子”,Fas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合成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合成FasL的基因只在致敏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 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能/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Fas和FasL存在于不同的细胞表面体现了基因的。
② 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是(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③ 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
(3)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
处理方式 |
检测结果 |
实验组 |
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
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
对照组 |
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 |
淋巴细胞均不能杀伤肺癌细胞 |
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致敏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