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
②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③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④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而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冬天,大雪覆盖,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粉妆玉琢,清新素雅,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⑤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即使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也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节选自《肖邦故园》,有改动)
根据选文第④段的内容,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特点。
肖邦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为什么会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而又说它们“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依据原文分点回答。
请分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说说此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
第①段中,作者说“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试以另一艺术家或作家的创作为例,简要论述上述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时光
冯骥才
①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人伴侣——思考。
②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作“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③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地直视着任何敢于进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刻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⑤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⑥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⑦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状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就是最幸福的一种。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⑧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⑨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⑩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11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12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13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第2段对“年根儿”的叙述,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
..结合上下文,说说北宋天王木雕像保存的“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具体指什么?
答:
..第4—7段,说明“生命可以永恒”一这观点时,用了哪些论据?使用这些论据有什么好处?
答:
..“我已经回答自己了”,从全文看,作者的答案是什么?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赏析《时光》的结构安排的技巧
(2)赏析《时光》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
④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⑤在朝来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红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⑥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争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阻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吧?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想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澜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了吗?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⑨还要做些什么呢?
⑩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注]郭枫,原名郭少鸣,出生于徐州,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 作者在文末写到“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答:

..第⑥段,作者发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这一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1)

(2)

..第⑤~⑦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自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短文。
(1)澄心静虑,晶莹剔透
——《空山鸟语》的主题思想及表现
(2)入微的描写
——《空山鸟语》表现手法谈片
(3)精巧的构思艺术
——试析《空山鸟语》的结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贾平凹书画集》自序贾平凹
⑴这一本书画集,书多画少,可以说是本书法集,收辑了近几年所写的一部分,但我却是从六岁起至现在几乎天天在写字,以字活人的人。如果在古时,一个写字的人是不会出一本书法集的,他们的任何一位也比我在这本集中的字写得好,然而现在,我却是书法家,想起来委实可笑。苏东坡是我最向往的人物,他无所不能,能无不精,但他已经死在了宋朝。我的不幸是活在了把什么都越分越细,什么里都有文化都有艺术的年代,所以,字就不称之为字,称书法了。食之精细,是胃口已经衰弱,把字纯粹于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学养已经单薄不堪。越是单薄不堪,越是要故弄玄虚,说什么最抽象的艺术呀,最能表现人格精神呀,焚香沐浴方能提笔呀,我总是不大信这个。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
⑵我喜欢写字,是我从事着写文章的工作不能不写字,没有当兵的不爱武器的。我坦白招来,我没有临习过碑帖,当我用铅笔钢笔写过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后,对汉字的象形来源有所(a ),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所(b ),(c )万事万物中体会了汉字笔画的趣味。如果我真是书法家,我的书法的产生是(d )的,无为而为的,这犹如我去种麦子,获得了麦粒也获得了麦草。
⑶有人说,书法必须是毛笔创造的。这话若被肯定,那么,我的字被书法了是八十年代的中期。那时,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从此一发不能收拾。毛笔和宣纸使我有了自娱的快意,我开始读到了许多碑帖,已经大致能懂得古人的笔意,也大致能感应出古人书写时的心绪。从那一阵起,有人向我索字了,我的字给许多人办过农转非、转干、调动的好事,也给许多人办过贿赂、巴结、讨官的坏事,我把我的字看得烂贱如草,谁要就给谁写,曾经为吃得三碗搅团写过一大卷纸哩。
⑷但是,被人索字渐渐成了我生活中的灾难,我家无宁日,无法正常的读书和写作,为了拒绝,我当庭写了启事:谁若要字,请拿钱来!我只说我缺钱,钱最能吓人的,偏偏有人真的就拿钱来。天下的事有趣,假作真时真亦假,既然能以字易钱,我也是爱钱的,那我就做书法家呀!
⑸在我有了做“书法家”的意识,也可以说有了‘书法家”的责任,我认真地了解了当今的书风。当今的书风,怎么说呢,逸气太重,好像从事者已不是生活人而是书法人了,象牙塔里个个以不食烟火的高人自尊,博大与厚重在愈去愈远。我既无夙命,能力又简陋,但我有我的崇尚,便写“海风山骨”四字激励自己,又走了东西两海。东边的海我是到了江浙,看水之海,海阔天空,拜谒了翁同龢和沙孟海的故居与展览馆。西边的海我是到了新疆,看沙之海,野旷高风,奠祀冰山与大漠。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在这两个海边的日日夜夜,当我每一次徘徊在碑林博物馆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前,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
⑹我最清楚不过,我的书法是缺乏基本训练。我也明白,我的书法多多少少借助了我在文学上的声名,但我想,这和那些领导的题字还是两码事吧,所以,才敢于让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
⑺但我仍坚持,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我也不要书法家。
1998年3月5日
..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章第二段中a、b、c、d四处括号内。
   理解  了解  便在  也从  附带  附属
答:abcd
.. 本文第一段中写道“庙里的大和尚,总是让乡下的老太太在佛像前磕头烧香,但他们知道佛是什么,骂佛是屎瓶子”,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答:
..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感念了两海给我的力量,感念我生活在了西安”?
答:
..本文首段说这“可以说是本书法集”,结尾却又坚持说“我写的是一些汉字,不是书法”,
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达?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6分)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贾平凹书画集>自序》所体现的一两个艺术观点。
(2)试谈谈《<贾平凹书画集>自序》的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家 园 落 日
莫怀戚
(1)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2)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剪纸。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
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3)云海落日则很飘忽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
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4)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5)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
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6)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7)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8)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9)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10)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11)……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12)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有一个农夫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13)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14)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15)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16)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17)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18)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
(19)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20)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请简述第5自然段“我说唔,唔唔”的含意。(2分)
答:
..作者用四个自然段,描写了“家园落日”之外的另四种落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第13自然段,作者写道“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
身”,请分条简述作者有这种反应的原因。(6分)
答:
..作者认为丘陵落日特别丰富“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请深入品读本文,以“《家园落日》的深挚情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回首
梅绍静
你不必想象我有年轻的面庞,或一双动人清纯的明眸,即使灯火阑珊,爱人回首望我时,也会令他惊喜万分。不,我在这座青春的校园里,时常不敢抬起眼睛,只有在四处兜售青春也无人买的晨光中,我才会仰起脸来感觉属于我自己的那份儿自在。
当燕园小径上的幽草冷花也变了模样时,涌到我嗓子来的那股激动便像我过去无数次坐在沟底看马兰花儿的时候一样了。
我愿意无数次回首去看我的马兰花,它们的幽静,它们的泼辣和那种水灵灵的招人疼爱的秀气。
啃着干粮,用搪瓷小碗去舀那花下的水喝。
要再上高山,走很多干渴的路,却舍不得采下一朵来并不只是因为我对马兰怀着一种迷信。没有什么,我心里有你们水灵灵的影子。你们就会陪伴我走到另一处开满马兰的湿地。我多少次这么想过。
现在,终于能把我的这一种虔敬写出来,我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假如这也是一篇祈祷词,我的马兰会听见。
那旧历五月的天气,那黄土坡上的燥热。可是马兰!我的马兰花会在那坡底下展开另一种清凉……
它们悠悠地开,不声不响地召唤着稀少的路人。花也似水,是那么清,那么止渴。受渴的人坐在这种兰花旁,就仿佛是一种文雅的享受。花丛多么泼实!人虽稀少,经过却必坐下,坐下又必站起来,因为他们可是歇美了。
回首时想哭,也许是喜,也许是悲。这种滋味有多么难以言传,它就有多么充实。
有好多时候,想念起那沟里的花朵,眼中心里便都不需要文字揩拭。我学会唱,唱就能盖过一切人生体验。我私下里唱的歌词才是真正的信天游。从来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背诵自己的诗,更不会带着表情在生人面前表演,我觉得所有的诗都是一次性的,在这一点上,信天游这种形式给了我悟诗的灵感。
就这么,只宠爱连自己也感到惊讶、不知怎么就出世了的东西。好像是诗,也只能是诗,一次次在挖掘自己,使自己感到前面总有新鲜的文字。
说不清从那一天起在心里下着狠心:我要把许多好人的心灵写在纸上,这也许不能叫责任感。这种孤注一掷,似乎是所有走投无路的人共有的心态。诗人,或许就是这种人吧。
他们的情感既软弱又坚强,他们的胸怀既宽广又狭小。
不是任何人的典范,却能唤起许多人的共鸣。我不知自己何时是卑屈软弱的,也不知自己何时是不屈顽强的。诗行啊,请为我留下一颗心,留下几行人性,留下劫而不复的才能。我是鸟,我也是鱼,只求给我广阔的天地。
我不幸而又幸运的,正是我拥有过这标语口号无法张贴的真正的天地。
往前看的时候写诗,往后看的时候才写文,瞻前顾后,磕磕绊绊,我并没走多远。也许这种回首才叫真正的“不堪”。
积攒下的稿子,多么可怜。想岀诗集欲待10年之后,而即使出了,又有几行能够流传?绝望的心理早已深入骨髓,却也无法制止自己不著一字而去“尽得风流”。
杂志社的编辑们,给了我这种“放下架子”的机会,我觉得自己身上毫无“必须做大诗人”的重负,走起路来十分轻松。两旁的景致可以仔细观阅,陶然一阵,或者其它,都是从丰满自己出发。这种观阅本身也是对自己的超越。似乎这就是写诗的过程,似乎这种过程就是24K的金首饰,我得好好珍藏。
.、
(1)第12段中的“这种人”是什么人?
答:
(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6段中“这种回首”的内容。
答:
.、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诗都是一次性的”?又为什么说“信天游这种形式给了我悟诗的灵感”?
答:(1)
(2)
.、如何理解文中“他们的情感既软弱又坚强,他们的胸怀既宽广又狭小”的含义?
答: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350字的赏析短文。(18分)
(1)超越的回首
——简评《回首》的主题思想
(2)马兰的告白
——赏谈《回首》的表现手法
(3)灵动的诗情
——试析《回首》的语言特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